欢迎访问《复旦学报(医学版)》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讲座
    吴敏敏, 王鑫钰, 王伟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3): 470-4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3.021
    摘要 (2584) PDF全文 (1564) HTML (2035)   可视化   收藏

    自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概念提出以来,医学始终是其核心应用领域之一。当前,AI技术已贯穿诊疗全流程,并延伸至药物研发、手术机器人及临床试验优化等创新场景,形成以数据治理、算法创新、场景应用为支柱的技术体系。多模态数据融合整合影像、病历、基因等异构数据,联邦学习实现跨机构隐私保护共享;深度学习在影像诊断中实现90%以上的肺结节检测灵敏度;生成式AI加速药物分子设计。核心应用覆盖四大领域:AI在乳腺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准确率超专业医师;机器人技术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脊柱螺钉植入精度;AI缩短药物靶点的发现周期;机器学习将受试者提升筛选效率,并实现实时数据监测。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首先受到数据质量和算法偏差的制约,AI模型的“黑箱”特性和责任归属模糊是临床落地的核心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关键技术突破和典型案例,探讨了AI在医学中的应用场景及其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医疗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 论著
    孙滢雪, 陈军, 唐培宸, 张健, 陈威泽, 颜芷昕, 宋娜娜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1
    摘要 (1161) PDF全文 (956) HTML (93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CS)通过抑制IL-6反式信号通路介导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进而治疗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单侧缺血再灌注(unilateral ischemia/reperfusion,UIR)肾纤维化模型,同时给药虫草菌粉、可溶性糖蛋白130Fc(soluble glycoprotein 130 Fc,sgp130Fc)或Hyper-IL-6。Masson染色评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PAS染色评估肾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IL-6反式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可溶性IL-6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6 receptor,sIL-6R)]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qPCR等手段检测纤维化蛋白表达量以及定位情况。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虫草提取物虫草素对成纤维细胞中IL-6反式信号的影响。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在慢性期给药虫草菌粉可显著减轻小鼠患肾的炎症和纤维化,降低血清肌酐水平和胶原沉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S治疗组α-SMA、FN的表达水平降低,IL-6信号通路蛋白p-STAT3、sIL-6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的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此外,Hyper-IL-6可部分抵消虫草菌粉的治疗效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虫草素可抑制NRK-52E分泌IL-6,而IL-6-sIL-6R复合物处理可诱导成纤维细胞NRK-49F活化,表现为α-SMA、FN和p-STAT3表达量显著升高。虫草素和sgp130Fc处理显著抑制IL-6反式信号通路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结论: CS可显著抑制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IL-6,并抑制成纤维细胞中IL-6反式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改善肾间质纤维化。

  • 感染性疾病论著专栏
    张琪然, 曹兵, 辛继宾, 吴利俊, 孙育雷, 应峻, 张文宏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159-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01
    摘要 (1042) PDF全文 (631) HTML (86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全球2019—2023年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检索2019—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收录的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主题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文趋势、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 共纳入600篇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及主题聚类提示乙肝功能性治愈目前主要聚焦的研究方向为功能性治愈预测与监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功能性治愈与免疫、核苷类似物停药、干扰素治疗、功能性治愈的远期预后。ESI高被引原始研究论文的内容与上述聚类大致符合,但更多地集中于功能性治愈的新药。关键词突现显示2019年以来,研究热点从病毒学机制和血清标志物,到核苷类似物停药和干扰素治疗,再到免疫学机制与新药的变迁。结论: 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病毒学机制、血清标志物、免疫学机制、核苷类似物的停药、干扰素治疗、治愈后的远期预后是研究热点和趋势。

  • 论著
    吕攀攀, 陈明亮, 赵缜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42-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0
    摘要 (905) PDF全文 (170) HTML (83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FluB)的流行状况及人口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因呼吸道感染而行Mp、RSV、FluA和FluB检测的数据,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感染的差异。结果: 39 103份因呼吸道感染而同时行4种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样本被纳入本文分析。4种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7%(17 490/39 103),其中Mp为25.2%、FluA为13.1%、FluB为10.9%、RSV为1.5%,混合感染率为5.9%,以Mp和FluA联合感染为主。Mp在14岁以下患者中检出率 > 38%,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在儿童组(≤14岁)中,FluA和FluB在7~14岁组(FluA:16.5%;FluB:10.4%)的检出率均最高;在成人组(≥15岁)中,FluA和FluB分别为在15~24岁组(12.5%)和35~44岁组(15.9%)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月份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4种病原体总例数和总检出率于2023年9月后呈现增长态势(P < 0.001)。结论: 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Mp感染出现异常增长,与流感病毒一起成为本地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针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 综述
    向雪松, 丁景新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28-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7
    摘要 (718) PDF全文 (351) HTML (546)   可视化   收藏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ervical carcinoma,SCNECC)是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容易出现侵袭转移,预后比宫颈鳞癌和腺癌差。目前对其临床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SCNECC的关注越来越多,改善其预后的探索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将SCNECC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当前手术、放化疗、靶向与免疫药物等治疗策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 论著
    张凯, 黄一沁, 张自妍, 宓林, 余纳, 保志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4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6
    摘要 (681) PDF全文 (1466) HTML (50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GPR120基因对脓毒症进展的作用,探索GPR120基因对胞内多蛋白复合物—NLRP3(NOD-,LRR- and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脓毒症患者血液及胸水样本后,采用流式及ELISA实验检测炎症因子及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利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C57BL/6小鼠及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构建体内外脓毒症模型,并通过GPR120基因激动剂TUG891的干预,观察对照组和脓毒症组间GPR120基因、NLRP3炎症小体蛋白及巨噬细胞极化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在临床标本中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血清中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P < 0.001),胸水中NLRP3、Caspase-1及IL-1β等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均 < 0.05)。体内实验发现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中肺组织内重度炎症表现,肺组织内GPR120基因表达下降,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上调(P < 0.01),炎症小体激活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强,巨噬细胞M1型极化增强。通过TUG891激活GPR120基因,可减轻小鼠及细胞的炎症反应,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P < 0.01)。体外实验证实了LPS可抑制细胞内GPR120蛋白的表达并促进炎症蛋白的分泌,而TUG891促进GPR120蛋白水平的上调表达并对炎症因子的分泌具有缓解作用(P < 0.05)。结论: 在脓毒症中,GPR120基因激活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促进巨噬细胞修复型极化,减轻组织炎症损伤,从而延缓脓毒症的快速进展。

  • 讲座
    熊海燕, 罗剑锋, 王伟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53-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22
    摘要 (641) PDF全文 (498) HTML (470)   可视化   收藏

    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创新的类型和设计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适应性设计是一类复杂创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方法,依据适应性的目的可以分为:成组序贯设计,样本量重估计,无缝试验,富集设计,主方案设计(篮式试验、伞式试验、平台试验等)。适应性设计具备更大的调整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临床试验的缺点,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论证强度。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创新与重塑将为实现精准医学目标提供更有力的循证证据。

  • 医学经验交流
    秦志明, 李佳洋, 徐华兴, 马智菲, 韦晓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63-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3
    摘要 (579) PDF全文 (355) HTML (47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成熟恒牙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活髓保存治疗与根管治疗术之间的疼痛缓解程度和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口腔医院的被诊断为成熟恒牙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n=45)进行活髓保存治疗,对照组(n=45)进行根管治疗。记录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7天患者疼痛得分,并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及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组疼痛得分情况及治疗成功率。结果: 81例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试验组39人,平均年龄(31.00±1.43)岁,对照组42人,平均年龄(30.60±1.54)岁,试验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97.44%和95.24%。两组在术后24 h和术后7天疼痛程度均减轻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术后7天试验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 < 0.01)。结论: 与根管治疗术相比,采用活髓保存治疗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成熟恒牙,在短期疼痛缓解和长期临床疗效方面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 论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3): 358-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3.006
    摘要 (541) PDF全文 (257) HTML (46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形体管理在乳腺癌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日渐重要,也鉴于新的医学和护理证据的不断累积,需要对乳腺癌患者形体管理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更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护理管理等领域的护理专家,共同商讨制定了《乳腺癌患者形体管理专家共识》。共识对手术相关形体、综合治疗相关形体以及其他相关形体管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为各乳腺专科领域人员进行患者形体管理提供同质化建议,提高照护的规范化。

  • 综述
    张梦玥, 周建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33-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8
    摘要 (525) PDF全文 (969) HTML (386)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重症病例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BPD是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肺泡简单化和肺微血管发育障碍。肺泡上皮细胞是肺泡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肺泡Ⅰ型(alveolar type 1,AT1)和肺泡Ⅱ型(alveolar type 2,AT2)细胞,其中AT1细胞参与气血屏障构建,发挥气体交换作用,AT2细胞具有增殖分化的干细胞特性,维持肺内环境稳态、修复肺损伤。肺损伤修复的核心是AT2细胞向AT1细胞的转分化,而激活转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分类总结,探讨肺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及研究进展,为阐述BPD发病机制及探索BPD新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讲座
    刘星, 王伟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611-6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21
    摘要 (518) PDF全文 (635) HTML (282)   可视化   收藏

    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是一种利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Ⅳ)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本文从通过因果图,即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阐释工具变量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与MR的对比,系统梳理了MR研究中的核心假设、常见挑战及实践要点。MR作为观察性研究,尽管在理论上可帮助避免混杂,但在实际应用中其有效性高度依赖对(ⅰ)遗传-暴露的关联强度、(ⅱ)遗传-结局关联的独立性和(ⅲ)排他性的确认,应避免过度解读结果。本文还探讨了MR在药物靶点发现和疾病机制探索中的价值,并提醒研究者严格对待观察性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如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等。

  • 论著
    杨琴文, 史慧静, 韩雁, 郭琪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3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4
    摘要 (514) PDF全文 (136) HTML (4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上海市闵行区11~18岁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明确不同类别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1 69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收集数据,评估参与者在6类健康危险行为上的得分。通过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聚类,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11~18岁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可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别组915人(54.14%),健康危险行为得分均处于中低水平,命名为“以各类行为中低危为突出表现的不健康行为组”;第二类别组539人(31.89%),精神成瘾得分较高,命名为“以精神成瘾为突出表现的不健康行为组”;第三类别组236人(13.97%),在物质成瘾行为上得分较高,命名为“以物质成瘾为突出表现的不健康行为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年龄、民族、寄宿情况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3个潜在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相比于初中生,表现出以精神成瘾和物质成瘾为特征的不健康行为的风险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11~18岁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3个潜在类别,且不同背景的学生在这些类别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针对具有不同学校属性和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定制化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

  • 论著
    闵青, 张函, 沈子妍, 吕诗琦, 朱诚, 章晓燕, 丁小强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3): 317-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3.001
    摘要 (469) PDF全文 (705) HTML (4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新发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5年纵向随访数据,采用CKD-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胱抑素C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纳入基线肾功能正常(eGFR≥60 mL·min-1·1.72 m-2)的参与者4 119例。2015年随访时eGFR<60 mL·min-1·1.72 m-2定义为新发CK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参与者基线SUA水平对新发CKD的影响,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二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经过4年随访,127例参与者新发CKD,其中男性57例,女性7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升高与新发CKD发病风险独立相关(OR=1.532,P<0.001)。在不同性别亚组人群中分析SUA与新发CKD的关系,结果显示基线SUA每升高1 mg/dL,男性人群新发CKD风险增加33.6%(OR=1.336,P=0.012),女性人群新发CKD风险增加77.5%(OR=1.755,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和女性中SUA水平与新发CKD均呈线性正相关。参与者按照SUA四分位数分组(Q1~Q4),多因素校正后,女性人群Q3组(3.75 mg/dL<SUA≤4.43 mg/dL)、Q4组(SUA>4.43 mg/dL)与Q1组相比新发CKD风险显著增加(Q3组:OR=2.571,P=0.045;Q4组:OR=3.666,P=0.005)。结论: SUA升高是中老年人群新发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SUA水平超过3.75 mg/dL与新发CKD风险增加相关。

  • 个案报告
    剧素贞, 王祥, 赵开顺, 余艳芳, 屠春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47-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21
    摘要 (465) PDF全文 (178) HTML (347)   可视化   收藏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进行性呼吸功能障碍性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误治。现报道1例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肺泡灌洗液外观不典型的PAP患者,经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并结合相关文献以加分析讨论,以加深对这种疾病及其疗法的认识。

  • 医学经验交流
    马苗苗, 戴黎珺, 徐婷, 刘丹, 陈静雯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1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5
    摘要 (458) PDF全文 (117) HTML (3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揿针预防及减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3年5—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99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9)和对照组(n=100)。两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膻中、攒竹、太冲穴揿针疗法。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恶心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呕吐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揿针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及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还可减少术后恶心的持续时间。

  • 方法技术
    刘煜, 曹佩华, 丁长海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19-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6
    摘要 (452) PDF全文 (360) HTML (33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一项全膝关节置换术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例,介绍利用REDCap(Research Electronic Data Capture)系统导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法: 利用REDCap系统的多功能工具,包括数据导入工具、数据导出、报表与统计功能、项目仪表盘及编码手册等,处理和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电子化的临床数据经过调整与标准化后,通过REDCap的数据导入工具批量上传至系统。使用REDCap的数据导出功能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并借助其统计与报表功能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确保数据质量和完整性。结果: 通过REDCap系统成功创建了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的电子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采集来自多个中心的临床数据,并通过内置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借助REDCap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团队能够实时监测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估和动态分析,为后续的深入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结论: 利用REDCap系统可以搭建全新的临床研究项目,开展中的临床研究也可利用其调整、导入和分析电子化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研究效率。

  • 论著
    李俊, 顾伟勇, 王杰玉, 武贝贝, 鹿欣, 陈瑞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5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7
    摘要 (436) PDF全文 (107) HTML (33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clear cell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CC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为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CBOT患者共23例,同时整合Ricotta研究队列中的19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学转归。结果: 本研究入组了42例CCBOT患者:其中我院队列23例,Ricotta队列19例。与Ricotta队列相比,我院队列CCBOT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34.8%)明显高于Ricotta队列CCBOT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比例(5.3%)(P < 0.05)。在我院队列中,22例患者具有术中冰冻病理信息,术中冰冻诊断的准确性为50%(11/22),另外50%(11/22)患者术中冰冻低估了病情。合并后的队列整合分析发现:患者中位年龄60岁,好发于绝经后女性(66.7%);多数因盆腔包块(59.5%)和腹痛腹胀(19.0%)就诊;肿瘤多为单侧卵巢受累(90.5%);术前肿瘤标记物信息缺失较多,无法准确评估;10人(23.8%)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32人(76.2%)行根治性手术,手术病理提示所有患者均为Ⅰ期患者;部分患者(21.4%)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患者接受了全子宫切除,其中10人(31.3%)合并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8个月,最短随访时间为1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231个月,未见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CCBOT患者总体预后好,复发率低;保留生育功能安全可行,但要注意排查是否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病变。鉴于CCBOT罕见,未来要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更好地阐明CCBO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 论著
    李信响, 刘兵, 江洋, 赵宇飞, 彭新桂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6-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2
    摘要 (413) PDF全文 (122) HTML (3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治疗前MRI征象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恶病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9例HCC患者治疗前临床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并随访MRI检查后6个月时患者的体重。根据恶病质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恶病质组和非恶病质组。按照随机抽样将所有病例分为训练集(n=279)和验证集(n=120)。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HCC相关恶病质的变量,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AUC值,选择最佳性能模型建立预测HCC相关恶病质列线图。结果: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 < 40 g/dL、血清甲胎蛋白 > 100 ng/mL、肿瘤直径 > 5 cm、门静脉癌栓、瘤内强化动脉和动脉期肿瘤边缘肝实质强化是预测肝细胞癌相关恶病质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影像模型预测性能最好,训练集区分度AUC达0.843,验证集达0.854。结论: 依据MRI征象建立列线图可较临床诊断提前6个月预测HCC相关恶病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指导意义。

  • 论著
    张瑛凯, 夏阔, 王厚磊, 王京, 周嘉琦, 赵明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38-43, 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5
    摘要 (410) PDF全文 (91) HTML (3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 60岁)病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24例)或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B组,18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颈椎各方向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和颈椎前凸角。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上肢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颈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及颈椎前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切口短于B组(P < 0.01)。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上肢VAS、术后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颈椎前凸角的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长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相比,可避免术后吞咽困难,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 医学经验交流
    詹明烺, 姜林娣, 刘云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0
    摘要 (409) PDF全文 (181) HTML (3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并总结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3例EGPA患者,诊断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关于EGPA的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等。结果: 33例EGPA患者中男性22例(66.7%),女性11例(33.3%),确诊时平均年龄(47.42±15.83)岁。首诊科室以风湿免疫科(23例,69.7%)为主,其次是呼吸内科(6例,18.2%)。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最多见(皮疹、溃疡、坏疽和梗死,23例,69.7%),其次为哮喘(17例,51.5%)、浸润性肺炎(14例,42.4%)、周围神经病变(9例,27.3%)、血栓形成(9例,27.3%)。所有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平均数为(3.43±3.52)×109/L,有8例(24.2%)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和ANCA阴性患者相比,ANCA阳性患者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肾脏受累更常见(P < 0.05)。32例(97%)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33.3%)患者使用过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治疗,6例接受托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5例获得了疾病缓解。结论: EGPA临床表现多样,ANCA阳性患者疾病活动性更高,应建立多学科的EGPA诊疗体系。

  • 综述
    谭月, 徐言, 朱芝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3): 450-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3.017
    摘要 (403) PDF全文 (255) HTML (342)   可视化   收藏

    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通常具有高度异型性和侵袭性化疗抵抗,预后较差,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OCCC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OCCC独特的分子特征使其有可能成为个体化生物治疗的分子靶点,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针对复发性OCCC的驱动突变和分子特征进行探索,以期找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OCCC分子特征和药物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论著
    肖敦明, 周善炎, 陈英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2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3
    摘要 (402) PDF全文 (153) HTML (3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筛查相比于茚三酮-荧光法(以下简称荧光分析法)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对上海财政或者医保的影响,为MS/MS报销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构建预算影响分析模型,模型研究时限为3年(2025—2027年),基于上海新生儿出生数据以及上海新生儿出生平均降幅预测2025—2027年新生儿人数,临床筛查数据、成本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网站、文献和医院调研数据。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全国和上海的筛查和报销政策,其中,荧光分析法主要用于苯丙酮尿症的筛查,MS/MS可用于多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分别测算MS/MS筛查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对上海财政或医保的影响。结果: 对财政的预算影响分析表明:2025—2027年,荧光分析法财政支出预计分别为158万元、148万元和139万元,MS/MS财政支出分别为2 275万元、2 137万元和2 006万元,MS/MS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增加的财政支出分别为2 118万元、1 988万元和1 867万元,财政支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医保基金的预算影响分析表明:2025—2027年,荧光分析法医保基金支出预计分别为111万元、104万元和97万元,MS/MS医保基金支出分别为1 593万元1 496万元和1 404万元,MS/MS相比于荧光分析法增加的医保基金分别为1 482万元、1 392万元和1 307万元,医保基金支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政策梳理方面,串联质谱筛查费用一般由财政支付或患者自付,商业保险、慈善基金会组织等可作为基金补充来源。结论: 上海市扩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费用整体可控,为了统一支付口径,方便管理,建议上海市串联质谱筛查费用由财政支付。

  • 感染性疾病论著专栏
    秦祥玉, 曹兵, 辛继宾, 吴利俊, 郑建铭, 应峻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180-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03
    摘要 (401) PDF全文 (332) HTML (3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近5年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展望后续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可视化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2019—2023年相关文献873篇,总被引频次为7 364,篇均被引频次为8.44,其中我国发文量最多(458篇,52.46%),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关键词共现聚类提示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三大类: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衰竭的致病机制,肝衰竭的治疗及预测模型建立。关键词时间叠加图和突现图显示,近5年研究热点由预防控制新发感染逐渐转向慢性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结论: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衰竭的国际科研主体,广泛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研究热点从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和扩大治疗已逐渐转向慢性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预测。

  • 医学经验交流
    董珺, 杨振, 祝炅, 朱诗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532-537, 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09
    摘要 (389) PDF全文 (36) HTML (25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八段锦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NT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患者1∶1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八段锦联合针刺治疗,患者每日进行八段锦锻练,每周2次针刺治疗,连续8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周2次,连续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得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的评分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与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两组VAS、NDI、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 < 0.01),两组GCQ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 < 0.01);组间比较,干预组VAS、NDI、SAS、SDS、GCQ评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 < 0.05)。结论: 八段锦联合针刺治疗能提高NTCS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讲座
    赵丹妮, 黄卓英, 田婕, 张涛, 王伟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311-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21
    摘要 (379) PDF全文 (577) HTML (299)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一些突发的重大新发传染病流行,仅依靠传统疫苗临床试验不能及时得到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暴发,需要一些新的试验设计,不仅能够加速或重组传统疫苗临床试验的3个阶段,同时依然严格遵守与候选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的科学规律。本文归纳了目前疫苗临床试验的创新设计类型和思路,以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适应性设计灵活性高,可根据中期分析结果动态调整试验参数,例如剂量选择、人群分层和样本量重估。贝叶斯设计允许纳入历史数据和先验信息,减少样本量需求。主方案设计可以在一个总体方案中评估多种治疗方法或目标人群,提高效率。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RWD)的应用可以从非干预性环境中获取数据(如电子健康记录、接种记录、保险索赔数据),支持虚拟对照组的设立从而解决伦理问题。本文还介绍了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和RWD的混合设计。这些试验设计的创新都优化了试验流程,从而加速疫苗研发和审批,为实现传染病防控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证据。

  • 综述
    林佩敏, 郑天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85-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6
    摘要 (365) PDF全文 (565) HTML (271)   可视化   收藏

    小眼球是一种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眼球体积明显缩小,常合并白内障等眼部疾患。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小眼球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白内障术中联合巩膜瓣下巩膜切除术、周边虹膜切开术、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等术式可降低原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附加术式也可能带来新的并发症。深入了解小眼球的白内障术式及其并发症预防的研究进展,对于合理选择术式、降低脉络膜渗漏综合征及脉络膜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综述
    慎紫玉, 孙俊龙, 郑拥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581-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16
    摘要 (365) PDF全文 (27) HTML (166)   可视化   收藏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肌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癌症患者的恶病质状态相关。尽管肌少症与恶病质患者都存在肌肉损失,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肌少症由衰老、内分泌、运动神经元缺失、恶病质、炎症、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导致。肌少症与神经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本文阐述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聚焦神经免疫学方向,剖析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

  • 医学经验交流
    徐伊琳, 蹇骞, 陈珣, 蒋寅婕, 牛凌凌, 王晓瑛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8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1
    摘要 (362) PDF全文 (245) HTML (28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中的可植入式眼内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患者早期拱高的变化特点及人工晶状体不同放置轴向对早期拱高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平行队列研究,共纳入屈光门诊ICL(V4c)手术患者124眼,通过角膜地形图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2)等设备观察术后1天、1周、1个月拱高等指标变化。结果: ICL植入术后1周时,拱高较术后1天下降(108.2±82.4)μm,下降比例为1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后保持稳定。在术后1个月内,排除术后1天拱高基线的差异,中拱高组(250~749 μm)和高拱高组(≥750 μm)拱高下降比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ICL放置轴向组观察发现,水平位ICL拱高的下降在术后1周时很快稳定,垂直位ICL在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比例更明显(P < 0.05)。结论: ICL植入术后早期拱高呈现下降趋势,中拱高和水平位放置的ICL稳定较快,高拱高或垂直位ICL下降趋势更明显。

  • 论著
    赵月娇, 黄丽, 丁焱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09
    摘要 (359) PDF全文 (140) HTML (27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前期构建的助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作为助产质量评价工具的实用价值。方法: 选取泛长三角地区13家不同等级及性质的医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简单加权法这3种综合评价法对医院的助产质量进行评价排序。运用组合评价法对3种综合评价法的结果进行组合排序,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3种综合评价法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13家医院包括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家三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1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家三级乙等妇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和1家二级乙等妇产专科医院。3种综合评价法对13家医院的评价结果排序略有不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肯德尔和谐系数W=0.794。组合评价法对13家医院的助产质量排序前4名为H10、H4、H1和H2,与研究假设的预判结果(H1、H2、H10的助产质量排序靠前)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助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稳定,能反映助产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助产质量评价的科学工具。

  • 综述
    李彦琪, 钟佳延, 吴慧娟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92-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7
    摘要 (349) PDF全文 (162) HTML (271)   可视化   收藏

    血脂代谢异常和肾脏异位脂质沉积与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糖尿病肾病中更为明显。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如他汀类、依泽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剂,虽都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但均不能延缓肾脏病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s,FFA)对肾脏的影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肪酸代谢紊乱,这种异常参与肾脏病进展,FFA的转运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逐渐被认识。本文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的脂肪酸转运蛋白2(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 2,FATP2)的临床前研究做一综述。

  • 论著
    马圆, 张婷, 姜志龙, 高佳萌, 钱宇豪,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3): 333-3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3.003
    摘要 (349) PDF全文 (214) HTML (28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十二烷酰肉碱(dodecanoylcarnitine,DA)和肉豆蔻酸(myristoleic acid,MA)对小鼠肺泡上皮系MLE-12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IL-4刺激MLE-12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DA、MA以及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表达水平;用DA和MA分别干预MLE-12细胞,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变化及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和src同源结构域2的酪氨酸磷酸酶1(src homology 2 domain containing phosphatase 1,SHP-1)等关键蛋白表达情况;使用S1PR2的抑制剂JTE-013预处理MLE-12细胞后重复上述实验,系统评估S1PR2信号通路在DA/MA介导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调控中的分子机制。结果: IL-4刺激显著上调MLE-12细胞中DA、MA及S1P水平(P<0.05)。DA/MA干预组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ROS水平较对照组也有所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A/MA促进SHP-1去磷酸化及p-p38 MAPK活化,而JTE-013预处理可完全逆转上述效应(P<0.05)。结论: 哮喘相关代谢物DA和MA通过激活S1PR2受体,促进SHP-1去磷酸化和p-p38 MAPK通路活化,加剧MLE-12细胞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本研究揭示了S1PR2在该通路中的核心调控作用。

  • 医学经验交流
    赵付菊, 胡贤洋, 刘璐, 黄茜茜, 王菲菲, 高晶, 杜美蓉, 应春妹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99-106, 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3
    摘要 (347) PDF全文 (309) HTML (23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探讨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比较65例URSA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女性的阴道菌群特征;细胞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对人子宫颈表皮癌细胞ME-180、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及人胎盘绒毛膜癌细胞JEG-3的毒性特征,以评估其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机制;在动物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感染C57BL/6J小鼠后对机体的毒性反应。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RSA患者阴道的Sneath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种水平发现组间差异是由S.sanguinegens引起。在细胞水平发现S.sanguinegens可破坏ME-180、JEG-3和HUVEC细胞,细胞损伤程度与细胞中的菌浓度呈正相关。在动物水平发现,静脉感染S.sanguinegens后可引发小鼠多个脏器炎症性损伤,脾脏出现髓外造血现象。结论: S.sanguinegens与URSA密切相关,当患者阴道该菌高载量时应引起重视。

  • 综述
    赵玲, 王来栓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589-5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17
    摘要 (339) PDF全文 (138) HTML (13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科学的不断发展,小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脑损伤以及远期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发生率仍较高。母乳是早产儿首选的肠内营养来源,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等功能有重要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母乳不仅能促进早产儿大脑的发育和成熟,还能有效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改善远期神经发育结局。本综述旨在探讨母乳对早产儿脑损伤和修复、脑结构成熟及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进一步增强母乳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重要性的认识。

  • 短篇报道
    金蕾, 杨耀芳, 汤阳, 宦红梅, 沈真原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596-6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18
    摘要 (335) PDF全文 (52) HTML (138)   可视化   收藏

    对社区医院小规格阿司匹林肠溶片(25 mg/片)门诊处方用药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共收集1 325张门诊处方的患者用药信息,利用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进行分析,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男女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3.70±8.33)岁和(72.95±8.34)岁。DDDs排名前三的年龄段为女性60~79岁、男性60~79岁和女性80~99岁。女性患者处方占比为59.62%,DUI为0.75~0.85。1 325张处方中123张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89张(72.35%)遴选药品不适宜、19张(15.45%)给药剂量偏低、6张(4.88%)存在用药禁忌、5张(4.06%)给药频次不符、2张(1.63%)超适应证用药、2张(1.63%)给药剂量偏高。对于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必要进行实时干预,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论著
    常睿, 陈翔, 尹鹤峰, 朱韧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500-505, 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04
    摘要 (332) PDF全文 (199) HTML (20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精准、高效的单病种管理模式,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上海市肺科医院外科住院患者数据,选取单病种管理排名靠前的6种恶性肿瘤进行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未进行以单病种方案抗菌药物管理的外科患者为对照组,以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期间进行以单病种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外科患者为管理组。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指南,对各科室进行监督和效果评估。结果: 共纳入对照组21 746人、管理组15 635人。在引入单病种管理模式后,各单病种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从管理前的73.2%~77.0%提高至管理后的78.3%~84.4%,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显著降低(P < 0.00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即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defined daily doses,DDDs)从管理前的113.0~159.9显著下降至36.0~44.0(P < 0.001)。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变化不大,但个别病种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所增加,可能与更精细的用药调整有关。结论: 单病种管理模式能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提升整体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性。

  • 论著
    房杰, 饶桂华, 宋剑峰, 陈明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49-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1
    摘要 (331) PDF全文 (116) HTML (23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的相关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312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外周血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FN-γ、IL-10、IL-12p70、IL-17、IL-1β、IL-2、IL-4、IL-6、IL-8和TNF-α)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cTnI和CK-MB,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细胞因子对AM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 > 0.05),AMI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均 <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 < 0.01)。ROC分析显示,IL-6水平对AMI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882 9,P < 0.01)。结论: IL-6在AMI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作为评估AMI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短篇报道
    毛路一, 李玖蓉, 张庆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4): 605-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4.020
    摘要 (331) PDF全文 (401)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对于母胎的影响已较明确,但正常高值血压和HDP的关系以及和母胎不良妊娠结局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2021年1—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单胎分娩的孕妇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将产检到分娩入院前血压 < 130/80 mmHg的孕妇纳入正常血压组,血压在130~139/80~89 mmHg的孕妇纳入正常高值血压组,并根据血压开始升高的孕周分为正常高值血压(20周前)组及正常高值血压(20周后)组。分析这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HDP发病情况及母胎不良结局,发现与正常血压组相比,20周前和20周后正常高值血压组的HDP发病率均显著增加,特别是正常高值血压(20周后)组增加更为明显。正常高值血压(20周前)组医疗性早产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风险增加。本研究为制定更严格的血压监管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降低母儿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 方法技术
    汤秋凯, 宋赛赛, 汤妍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77-284, 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15
    摘要 (328) PDF全文 (165) HTML (25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拥有高效成脂分化能力的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制备方法。方法: 获取野生型小鼠的皮下脂肪,通过严格控制胶原酶的消化时间,比较不同消化时间得到的脂肪干细胞数目和成脂分化能力,进一步通过流式检测技术明确不同消化时间间充质细胞和血管组分的差异。结果: 使用胶原酶消化40 min得到的小鼠脂肪干细胞具有90%以上的体外成脂分化能力,消化60 min得到的脂肪干细胞只具有20%的成脂分化能力,主要原因是其中混有部分血管相关细胞。结论: 通过控制脂肪组织的胶原酶消化时间,建立了一种高效成脂分化的脂肪干细胞的制备方法,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具有90%以上的体外成脂分化能力。

  • 论著
    高广云, 王靖, 张俊平, 盛佳, 盛洁静, 毛丽萍, 周菲菲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2): 225-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2.008
    摘要 (327) PDF全文 (586) HTML (26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索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初乳收集的安全性,并进行产后母乳喂养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前瞻性地将2022年7—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随机分为孕晚期初乳收集组(n=52)及对照组(n=55)。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及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两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42天及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初乳收集组孕妇产后首次补充喂养配方奶的比例及产后3天泌乳延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0.05),其产后24 h、产后3天纯母乳喂养率(P均 < 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进行初乳收集是安全的,并且能够降低产后配方奶补充喂养率,提高产后24 h及产后3天的纯母乳喂养率。

  • 医学经验交流
    闵科, 蒋嘉萍, 王维民, 王云帆, 汤月华, 陈红, 姚强, 金俊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5, 52(01): 107-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5.01.014
    摘要 (324) PDF全文 (193) HTML (2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接受I-125粒子植入联合抗PD-1单克隆抗体+化疗的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接受抗PD-1联合化疗治疗的Ⅳ期转移性PDA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I-125粒子植入分为:I-125粒子植入联合抗PD-1单克隆抗体和化疗组(I-125 seed implantation+anti-PD-1 monoclonal antibody+chemotherapy group,IPC组),抗PD-1单克隆抗体和化疗组(anti-PD-1 monoclonal antibody+chemotherapy group,PC组)。随访时间为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结合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分析患者的预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初步分析不同治疗组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共纳入13名患者,其中IPC组5名,PC组8名。IPC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长于PC组。IPC组的治疗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CD4/CD8比值表明IPC患者的预后更好。与PC组患者相比,IPC组的患者治疗后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活化的调节性T细胞(active regulatory T cells,aTreg)水平降低。结论: 治疗中植入I-125粒子可改善接受抗PD-1单克隆抗体+化疗的晚期PDAC患者的预后,且患者治疗后的循环aTreg细胞水平降低,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