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起病早、病程长、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大动脉炎慢病管理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因此,我们制定了国内首部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为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规范诊治流程、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疾病预后。本共识的主要观点为:(1)大动脉炎发病早、死亡率高,要重视疾病的早期筛查,重点人群为中青年伴血压异常、脉搏减弱或无脉、颈痛或颈部血管杂音;(2)建议采用2022年ACR/EULAR分类标准诊断大动脉炎;(3)全面评估的内容包括疾病活动性、血管损伤及血管损伤相关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疾病危险程度、合并症以及生命质量;(4)建议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采用Kerr评分;(5)建议进行全面的血管评估,超声、MRA、CTA和PET/CT等均可作为大动脉炎诊断和随访评估的影像学方法;(6)MRA显示管壁增厚、T2加权高信号以及管壁强化,CTA显示血管壁增厚、强化、低衰减环,PET/CT显示管壁SUV值升高均提示管壁炎症;(7)建议在疾病诊断和随访中根据临床表现及受累血管部位、严重程度进行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评估;(8)大动脉炎治疗应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在多学科诊疗前提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模式,实现全病程达标治疗;(9)糖皮质激素(GCs)是诱导缓解的基础用药,需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来实现疾病缓解,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10)建议血运重建在内科充分抗炎治疗后疾病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s,MDT)共同商议制定决策,术后仍需序贯内科的治疗与评估;(11)建议有妊娠需求的患者由MDT团队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机,并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密切监测与随访;(12)建议疫苗接种在疾病稳定期进行;在使用GCs和DMARDs期间可以接种灭活疫苗,但避免接种活疫苗;(1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相关学科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大动脉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医护患三方协作,实施全生命周期疾病管理模式。
【摘要】机体中偶然出现的肿瘤细胞可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并作为异物而加以清除,但肿瘤在机体的免疫监视下仍能产生、发展和转移,表明肿瘤具有免疫逃逸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肿瘤免疫过程中肿瘤抗原表达、识别、加工、递呈、T细胞增殖、活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的产生等一系列环节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之一。凉山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性习俗、卫生经济状况,导致当地防艾工作的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缺乏有效宣传教育手段、短期内难以改变传统性习俗、尚未建立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针对吸毒贩毒者缺乏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因此改变宣传方法、完善监测系统、合理配置卫生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干预治疗。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其患病率增长迅速。近些年的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相关。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24 h尿液分析是肾结石患者代谢评估的主要依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尿液中钙、枸橼酸盐、尿酸、草酸盐、磷酸盐以及蛋白等改变与肾结石形成和复发相关,而胰岛素抵抗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基本能量。其内膜上的呼吸链酶传递氢和电子到ATP酶复合体,用于合成能量及维持跨内膜氢离子梯度循环。细胞生存所需能量的95%由线粒体呼吸链提供,主要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5个复合体(Ⅰ、Ⅱ、Ⅲ、Ⅳ、Ⅴ)组成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完成,即NADPH-泛醌、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Cytc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ATP合成酶。本文对线粒体呼吸链Ⅰ/Ⅱ/Ⅲ/Ⅳ/Ⅴ的分子结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等进行了综述。
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80%~90%的肝癌是从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发展而来。本综述着眼于肝纤维化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探讨肝纤维化成分(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化学和物理因素)通过相关途径影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进而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促进肝癌发生发展。
胆红素作为人体的一种重要内源性物质,是临床诊断黄疸的主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在简述胆红素代谢过程、代谢动力学及代谢异常的基础上,重点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 polypeptide,OAT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associated protein,MRP)等转运体介导的胆红素转运、PXR和CAR等核受体对UGT1A1介导的胆红素代谢调控、药物对胆红素代谢的抑制和诱导,及其与胆红素相关病症关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揭示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相关病症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提供参考,并为其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最新科学依据。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的代谢会改变为特定的谱式以适应肿瘤的快速生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的代谢与肿瘤的转移也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从肿瘤细胞代谢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两方面综述肿瘤代谢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十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中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不可避免发生的耐药现象已经成为靶向治疗的瓶颈。随着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逆转和预防耐药的策略。本文着重总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关键临床试验、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以及临床中有效的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的进展。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转移潜能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之一,而异质性则起源于肿瘤细胞本身及宿主微环境在进化上的差异。这些进化上的差异除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基因突变之外,还包括表观基因组学调控、蛋白质修饰等非基因水平方面的改变。本文将结合“种子与土壤”理论,从肿瘤进化与异质性的角度,综述肿瘤细胞自身和癌周环境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以期推动肿瘤转移的研究及拓展诊疗思路。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属多能干细胞的一种,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能力,且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经多次传代培养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因此在临床上有重大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结合MSCs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应用在肺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多系统性疾病。长期的高糖刺激会损伤机体的血管系统,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细胞间的级联信号传递系统起到关键作用。外泌体(exosome)是直径介于40~160 nm,由多种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纳米级微小囊泡,可携带核酸、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可被囊泡包裹在外泌体中构成外泌体miRNAs,进而调控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变化。多项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s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调节因子,有望成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外泌体miRNAs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期望为外泌体miRNAs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导致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近10年随着CTCs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CTCs的数目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根据CTC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亚群分型能够更合理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摘要】线粒体是一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通过不断地融合分裂维持线粒体网络的稳态,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动态平衡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收缩功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动力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围绕线粒体融合分裂失衡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钾离子在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及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处于动态平衡,它是细胞内液含量最丰富的阳离子,在细胞外液含量却很少;在亚细胞结构中,钾离子在胞核的浓度最高,细胞基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次之。细胞内钾离子参与细胞形态维持、酶活性调控及能量代谢、遗传物质的生物合成、细胞增殖与死亡、修复和迁移、免疫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同时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失衡和肿瘤、急性缺血损伤、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纠正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失衡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综述近年细胞内钾离子稳态的基本情况和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调控机制及生理和病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