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与因果领域个体化干预效果(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effect,ITE)评估深度学习这两类方法在真实临床数据集上的个性化推荐性能差异,构建乳腺癌术后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与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推荐模型,通过评估药物疗效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904名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7例采用PLD治疗,517例采用EPI治疗,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结局;应用CFR_WASS等6种ITE模型预测患者在两种药物治疗下5年DFS概率,使用随机森林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作为基准进行性能分析比较;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评估预测性能,通过计算实际使用治疗与模型推荐治疗一致组和对照组的5年DFS率差异评估治疗推荐有效性。结果: 153对匹配病例中,PLD组和EPI组5年DFS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对病例PLD组临床结局优于EPI组,12对病例EPI组临床结局优于PLD组,验证两种药物存在个体治疗收益差异。CFR_WASS模型获得了最优预测性能(AUROC为0.736 8);多数ML组与对照组的5年DFS率无明显差异,ITE组5年DFS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CFR_WASS组5年DFS率较对照组低2.13%。结论: 相比于ML模型,ITE评估深度学习模型能更准确地估计两种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给出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推荐,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利用肾脏类器官和HK-2细胞研究镁离子(Mg2+)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splat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s-AKI)的作用,并探究可能的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人源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构建肾脏类器官,在此基础上构建Cis-AKI模型,利用HE染色观察肾脏类器官结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标志物定位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通过qRT-PCR检测肾小管和肾小球标志物及炎症因子mRNA水平。随后将肾脏类器官及HK-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Cis组)和Mg2+预处理组(Cis+Mg2+组)。通过CCK-8和ATP含量评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力;利用TUNEL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通路的关键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及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2,OCT2)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OCT2的定位与表达。结果: 肾脏类器官培养第10天的肾小管结构清晰,肾脏标志物大量表达;10 μmol/L顺铂导致肾脏类器官结构破坏,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和炎症因子mRNA水平显著升高,ATP含量显著下降。与Cis组相比,Cis+Mg2+组肾脏类器官ATP含量升高,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下降,OCT2表达显著下降;而Cis+Mg2+组HK-2细胞活力、TUNEL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相关蛋白均无明显改善,且几乎不表达OCT2。结论: 肾脏类器官是研究Cis-AKI发病与治疗的理想体外模型;Mg2+预处理可显著减轻顺铂所致肾脏类器官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OCT2的下调有关。
目的: 开发基于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的青少年饮酒相关认知量表,用于测量青少年饮酒相关认知,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依据HBM模型开发青少年饮酒相关认知量表,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青浦区3所普通高中,简单随机抽取各校高一和高二年级各1/3班级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量表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组合信度)、效度(结构效度、聚敛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结果: 共收回问卷970份,其中有效问卷948份,问卷有效率为97.7%。青少年饮酒相关认知量表包含2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公因子,包括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严重性、感知到益处、感知到障碍、自我效能5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3.89%。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模型的整体适配理想。各维度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value,AVE)均大于0.5,模型的聚敛效度理想。量表各维度之间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相关系数,说明区分效度良好。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量表的总体信度良好。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青少年饮酒相关认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将其用于测量青少年饮酒相关的感知。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表达量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预后和药物敏感性的评分模型,并结合CRC患者来源类器官(CRC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CRC-PDOs)验证。方法: 利用NMF(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算法、Cox和LASSO回归分析明确对CRC预后有预测价值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风险评分公式,结合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不同集群之间的差异基因及富集通路。通过GDSC数据库预测不同分组CRC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利用CRC-PDOs进行验证。结果: NMF算法结果显示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可建立CRC患者分群,COX回归分析显示LRPPRC和SLC7A11是能够预测CRC患者预后的潜在基因(P=0.047、0.033),CRC患者肿瘤中的SLC7A11低表达或LRPPRC高表达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相关(P=0.004、0.003)。基于LASSO回归分析,双硫死亡风险评分公式为:Risk score=LRPPRC×(-0.670 5)+SLC7A11×0.311 2,且能将GSE161158数据集分群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双硫死亡高低危群集间有125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结合GO和KEGG结果,高危群集患者的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调节,如白细胞趋化性、粒细胞迁移和Toll样受体结合。低风险集群的特征是与硫化物代谢和运输相关的途径,如硫化物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基于GDSC数据库,双硫死亡相关的双基因表达水平可预测化疗药物敏感性,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对于CRC-PDOs的生长抑制结果提示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SLC7A11和LRPPRC的相对表达量与其类器官映射疗效呈线性相关(P=0.007、0.040)。结论: 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和CRC-PDOs实验结果,双硫死亡相关评分能够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药物敏感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 探讨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缩流颈面积(vena contracta area,VCA)在不同病因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92例确诊为TR的患者接受了二维(two dimensional,2D)和3D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3D VCA和依据近端等速表面积(proximal isokinetic surface area,PISA)计算的3D有效瓣口反流面积(effective regurgitant orifice area,EROA)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以综合2D多参数方法作为参比方法计算其诊断重度TR的界值。结果: 最终纳入85例患者。3D VCA与3D PISA EROA在原发性TR和继发性TR中作用相似,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发性TR:r=0.831,P < 0.01;继发性TR:r=0.806,P < 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3D VCA和3D PISA EROA相比会高估TR(总患者人群中高估62%,原发性TR中高估51%,继发性TR中高估74%)。在继发性TR中,3D VCA诊断重度TR的界值为0.45 cm2(敏感性89%,特异性82%);结合临床症状、阳性2D PISA EROA结果和对重度TR分级的3D VCA,其χ2值高于仅考虑临床症状或合并临床症状和阳性2D PISA EROA的χ2值(42.168 vs. 26.059,16.759,P < 0.01)。结论: 3D VCA会高估TR,在继发性TR中对诊断重度TR具有较高且增量的诊断效力。
目的: 预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生化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416例。在发生生化复发之前,没有患者接受辅助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确定预测生化复发的变量,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无生化复发生存率。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74(133~209)周。整个队列的生化复发率为21.15%(88/416),生化复发的时间为(51.11±47.71)周。至随访结束,低危、中危、高危、局部进展至随访结束复发率分别为:10%(1/10)、6.12%(3/49)、16.41%(43/262)、43.16%(41/95)。预测生化复发的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数据显示,肿瘤侵犯包膜(HR:2.119,95%CI:1.154~3.891,P=0.016)、肿瘤侵犯精囊(HR:1.824,95%CI:1.034~3.220,P=0.038)、GS评分≥8(HR:2.746,95%CI:1.268~5.943,P=0.0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10~20 ng/mL(HR:4.240,95%CI:2.550~7.050,P < 0.001)、PSA > 20 ng/mL(HR:6.341,95%CI:3.296~12.202,P < 0.001)是预测生化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在中期随访期间可有效控制生化复发。肿瘤侵犯包膜、肿瘤侵犯精囊、GS评分≥8、PSA=10~20 ng/mL、PSA > 20 ng/mL是预测生化复发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究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女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设计女性偏头痛患者PFO风险预测模型(migraineur PFO risk prediction model,MPRPM)。方法: 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女性偏头痛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信息以及停药后的随访结果,并根据食管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PFO阳性组和PFO阴性组。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并对其多维度验证。根据准确率下降系数(mean decrease accuracy,MDA)筛选关键特征并构建MPRRM。结果: 共纳入305名女性患者,其中PFO阳性组204人,PFO阴性组101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头痛发病年龄、发作频率、发作时严重影响生活、运动相关性头痛、月经引起的头痛、先兆性偏头痛和隐源性脑卒中病史是PFO阳性患者的预测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可以预测女性偏头痛患者PFO发病率,其AUC为0.895(95%CI:0.847~0.943)。MPRPM的灵敏度为71.6%,特异度为91.1%(AUC:0.862,95%CI:0.818~0.906,P < 0.001)。最佳临界值为2.5分。模型分类正确的患者症状改善率高于分类不正确的患者(94.3% vs. 82.0%,P=0.023)。结论: 确定了女性偏头痛患者合并PFO的预测因素。MPRPM可为女性偏头痛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决策提供指导,辅助偏头痛患者就诊分流,减轻医疗负担。
目的: 调查2019—2023年上海市市级医院中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住院患儿,了解其患病特征及住院费用。方法: 依托上海市市级医院儿内科联盟,回顾性调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上海市22家有儿科资质的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其中4家为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MPP患儿,收集其诊断编码、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是否进展为重症支原体肺炎(severe MPP,SMPP),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2019—2023年22家医院共收治MPP住院患儿29 045例,其中进展为SMPP者6 035例(20.8%),趋势检验发现SMPP患儿比例随年份增加存在上升趋势(χ趋势2=365.498,P < 0.001)。4家儿童专科医院共收治MPP住院患儿18 710例,其中SMPP患儿4 078例(21.8%),SMPP患儿比例随年份增加存在上升趋势(χ趋势2=14.548,P < 0.001),其中2023年SMPP患儿比例(23.0%)高于历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MPP季节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总体以夏秋季比例更高;不同年份MPP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有所差异,2023年以学龄期儿童为主(56.8%);不同性别之间的重症比例分布无差异,不同年龄组的重症比例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差别,1~3岁儿童重症比例逐年升高(χ趋势2=191.567,P < 0.001)。疫情期间年MPP平均住院天数高于非疫情期间;不同年份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疫情期间个体均次住院费用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个体均次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历年总住院费用仍以2019和2023年为高。SMPP个体均次住院费用均高于非SMPP个体。结论: 上海市2019年、2023年均有MPP流行,总体以夏秋季比例更高;与历年相比,2023年上海市MPP住院患儿人数多、SMPP比例高,其中3岁以下SMPP比例升高明显。SMPP个体均次住院费用高于非SMPP。
目的: 调查上海市餐饮服务单位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及其规范性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16个行政区按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不同单位类别抽取971家餐饮单位,自行设计电子问卷调查其在提供公筷公勺服务、促使提供公筷公勺的原因及其按标准规范执行等方面的情况,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971家餐饮单位中,提供公筷公勺服务的有911家(93.8%),“提升餐饮服务的品质”是促使受访餐厅提供公筷公勺的最主要原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规模的餐厅(大型:OR=2.08,95%CI:2.03~2.12;中型:OR=1.99,95%CI:1.96~2.02)、安全量化等级良好(OR=1.84,95%CI:1.83~1.85)、被命名为上海市绿色餐厅(OR=1.11,95%CI:1.09~1.12)、被认定为老字号(OR=1.20,95%CI:1.17~1.22)、经常接受执法检查(OR=6.99,95%CI:6.91~7.07)、了解有关规章制度和要求(OR=5.77,95%CI:5.70~5.85)、了解标准渠道种类多(OR=1.23,95%CI:1.21~1.25)的餐饮单位更有可能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完全按公筷公勺标准要求执行8种供餐服务行为的餐厅仅占1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规模的餐厅(特大型:OR=6.42,95%CI:2.52~16.33;大型:OR=4.29,95%CI:2.24~8.21;中型:OR=3.21,95%CI:1.76~5.87)和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年限超过3年的餐厅(OR=3.1,95%CI:1.09~9.02)规范执行公筷公勺服务的比例更高。结论: 上海市餐饮单位提供公筷公勺服务总体情况良好,影响因素主要是餐厅规模、量化等级、是否被命名绿色餐厅等;按规范要求执行提供公筷公勺服务的情况不佳,影响因素包括餐厅的不同规模和提供公筷公勺的时间。
目的: 基于去偏机器学习框架的中介效应分析,来探究童年逆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大脑区域。方法: 将包含460名志愿者的数据集随机分组分为训练集(n=368)和验证集(n=92)。为了提高结果的稳定性,本研究运用去偏机器学习中介分析方法,根据训练集构建模型并得出结论,然后用验证集进行验证,最后采用Bonferroni方法对识别出显著性的脑区进行矫正。结果: 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实验结果相似,左上顶叶的效用显著(验证集P < 0.001),表现为正向作用(验证集effect size=0.78);右前额极前扣带回和左下颞叶(训练集与验证集P值均 < 0.001)也效应显著,并被识别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负向作用(验证集effect size分别为-0.037,-0.034)。效应显著的脑区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左上顶叶、右前额极前扣带回和左下颞叶在童年逆境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左上顶叶表现为正向作用,右前额极前扣带回和左下颞叶表现为负向作用。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CT和MR影像特征,并分析每种检查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检查策略。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儿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在MR图像上对肿瘤大小、位置、运动、不同序列上的信号特征、心包是否受累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共纳入23例患儿(男性16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1个月至13岁,平均(54.45±58.57)个月,其中横纹肌瘤发病年龄最小,平均(7.23±6.30)个月。临床表现:6例心脏杂音、3例心功能不全、3例癫痫、2例脑梗、1例心律不齐。病理结果:22例良性肿瘤(纤维瘤9例、黏液瘤8例、横纹肌瘤4例、脂肪瘤1例),1例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超声心动图对黏液瘤的诊断准确率高。CT显示1例恶性横纹肌肉瘤侵犯心包,肺动脉及气管受压。MR可见纤维瘤延迟增强明显强化;横纹肌瘤T1WI等信号,T2WI、灌注及延迟增强信号轻度增高;黏液瘤T2WI高信号,延迟增强可见强化,在电影成像中运动度大;脂肪瘤各个序列信号与脂肪一致,无灌注及延迟增强高信号。结论: 儿童各类型原发性心脏肿瘤各有影像特征,MR对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优势,临床检查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
目的: 通过测定子痫前期血清中相关血管炎性蛋白的表达特征以发掘子痫前期潜在预测标志物。方法: 首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募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子痫前期孕妇和同期血压正常的对照组孕妇,基于多因子流式检测技术测定孕妇血清中12种相关血管炎性蛋白的浓度。通过非参数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以寻找子痫前期相关血管炎性蛋白。然后,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组织库中获取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早期孕妇血清标本,并测定子痫前期相关血管炎性因子的血清浓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子痫前期相关血管炎症因子的预测价值。结果: 39例子痫前期和43例对照孕妇血清测定了10个血管炎症蛋白的浓度。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肌红蛋白在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显著升高,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显著降低。在96例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早期孕妇血清中测定上述分子的浓度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CAM-1预测孕晚期子痫发生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了0.802,而肌红蛋白和MMP-9不能显著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中部分血管炎性蛋白表达异常,VCAM-1可能是孕早期子痫前期风险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影响老年人跌倒的自身和外部因素,为老年人防跌倒提供证据支撑。方法: 以上海市一家三甲综合医院2020—2022年老年住院患者信息为数据来源,应用Haddon模型,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相关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95 880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中跌倒患者有11 152例(11.63%)。跌倒患者的男女比为0.49∶1,以女性、在婚状态为主,同住人主要为子女,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住宿机构,全年时间分布上2月份跌倒发生最少。受伤部位主要是躯干和四肢,性质为骨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76岁以上)、冬季、非在婚、与子女同住为老年人跌倒住院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跌倒风险较高,受个人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建议从个人健康促进、家庭环境优化和家庭氛围和谐、专业医疗支持和社会联动协作等方面识别和应对老年人跌倒风险,实现有效预防和管理。
目的: 探讨视听障碍(audio-visual impairments)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影响,以及抑郁倾向是否中介了视听障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方法: 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采用多阶段抽样,分别在县(区)-村(居)-家户-个人层面上进行抽样,并在县(区)-村(居)两级抽样中,采用按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proportional probability sampling,PPS)抽样,最终纳入了28个省份150个县(区)的450个村/社区。本研究基于2018年的CHARLS数据展开研究,纳入标准为:(1)年龄≥60岁;(2)有完整的自我报告的视力和听力状况;(3)至少含有生活满意度、主观期望寿命、自评健康状况3项主观幸福感指标中的一个。CHARLS使用Likert五分量表测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y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10,CESD-10)测定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视听障碍与抑郁倾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并通过中介模型分析抑郁倾向的中介作用。双侧P值< 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 620人。其中有视听障碍的患者抑郁倾向水平明显更高,主观幸福感的三项指标均较低(P值均小于0.05)。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视听双重障碍与更高的抑郁倾向水平和更低的自评健康、主观期望寿命有关;视觉障碍和视听双重障碍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有关。抑郁倾向在视听双重障碍与生活满意度间及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视听双重障碍与自评健康和主观期望寿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视听障碍与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状态有关,抑郁倾向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青春期女性主要甲状腺功能指标与年龄、青春发育阶段的关联性以及与成人参考区间的差异。方法: 在2017年10—11月、2019年1—3月于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海门市、浙江省玉环市、浙江省德清县各选定1所初中,将4所初中共791名女生纳入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采用《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评价青春发育分期。分别于2年后随访,调查内容一致。评估11~15岁5个年龄组甲状腺功能水平,计算95%CI,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年龄及青春期发育阶段对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青春期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的参考区间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错分率为2.98%~5.17%。在校正了BMI、腰围后,年龄、青春发育分期以及年龄与青春发育分期的交互作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 < 0.05),TSH水平在青春发育完成前受年龄影响较大,12岁组水平高于11岁组(P=0.001 2)和13岁组(P < 0.000 1);FT3水平在青春发育晚期随年龄变化较大,在13岁时的水平显著高于11、12岁(P < 0.000 1),在13岁后逐渐下降(P < 0.000 1);而FT4的水平在11~15岁总体上受年龄影响较小,13~15岁的水平略高于11~12岁(P < 0.000 1)。结论: 青春期女性的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水平均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受年龄、青春期发育程度的影响有所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年龄和青春发育时期特定甲状腺指标参考区间。
目的: 探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感染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2月7日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肺功能检查的1 178例门诊及住院新冠感染患者,按照是否患有新冠肺炎分为两组,完成“新冠感染症状及肺功能相关调查表”,同时采集患者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结果(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等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患者肺功能的差异,并验证新冠病毒疫苗对新冠肺炎、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保护作用。结果: 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新冠感染患者通气及弥散肺功能较接种患者下降明显(P < 0.05)。未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有既往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新冠肺炎,二针/三针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新冠肺炎的发生率(P < 0.05),而接种一针无明显保护作用;既往慢性病病史患者,如发生新冠感染,容易出现严重症状,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轻包括慢性病患者在内的新冠相关严重症状。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可以造成患者肺通气及弥散功能下降,二针/三针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可能减轻新冠病毒感染对肺功能的损伤,减少新冠肺炎及严重症状的发生,完整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 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 < 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 > S2 > 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 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目的: 分析肺癌小肠转移致小肠穿孔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肺癌小肠转移穿孔的临床特点、诊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外科行肺癌小肠转移穿孔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合并症、既往史、术前影像检查结果、术前血检结果、治疗情况、手术方式、转移部位、穿孔部位、病理类型、住院时间和预后结局等。结果: 11位患者均因腹痛急诊就诊,腹痛时间8~96 h;10位患者白细胞≥9.5×109/L;8位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10位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0.05 ng/mL;11位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5 mg/L。11位患者中空肠穿孔7例,回肠穿孔4例;10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肠肠吻合术,1位患者行小肠穿孔修补及空肠造瘘术;10位患者手术前正在行抗肿瘤药物治疗,其中有7位患者单纯接受了靶向治疗,2位患者单纯接受了化疗,1位患者同时接受靶向治疗和化疗。术后住院时间为4~71天,其中3位患者死亡,8位患者顺利出院。结论: 肺癌小肠转移致小肠穿孔主要为空肠穿孔且多数患者接受了靶向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应定期全面检查,尽早发现远处转移,以便尽早干预,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营养膳食摄入情况,评价其膳食质量,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招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读学生,采用7 d 24 h膳食记录法,收集日常饮食摄入数据。通过比较实际摄入量与指南推荐摄入量的差异,计算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inese Healthy Eating Index,CHEI)得分,综合评价学生膳食质量。采用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依据CHEI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膳食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221名研究对象,平均能量摄入为(2 057.02±501.87)kcal/d,其中80%的能量摄入来自校内食堂。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供能比分别为48.90%、16.55%、36.07%。CHEI总分中位数为67.55分,薯类、蔬菜、水果、乳制品、水产品、坚果条目分低于该条目总分的60%,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处于研究生阶段(OR=0.53,95%Cl:0.28~0.98)和不合理的理想体重期望(OR=0.37,95%Cl:0.17~0.81)的学生CHEI总分较低,水果-奶制品膳食模式(OR=8.20,95%Cl:3.39~19.84)、薯类-蔬菜膳食模式(OR=3.41,95%Cl:1.58~7.32)和校内就餐率低(OR=1.92,95%Cl:1.02~3.59)的学生CHEI总分较高。结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读学生的总能量摄入水平较为理想,脂肪供能比较高,膳食结构不尽合理,整体膳食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的膳食质量主要受到学历、体重期望和膳食模式的共同影响。
目的: 探讨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标准不同浆细胞病分型患者骨髓浆细胞数量及免疫表型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2日至2023年9月5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诊治的浆细胞病患者血清学及骨髓流式结果。结果: 纳入102例浆细胞病患者,男性63例,女性39例,发病年龄22~85岁,其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46例,冒烟型骨髓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39例,轻链淀粉样变性1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M蛋白,包含IgG型58例、非IgG型44例。所有患者骨髓均可检测到浆细胞,其中79例患者骨髓检测到异常浆细胞,63例患者骨髓检测到正常浆细胞,40例患者骨髓同时检测到正常及异常浆细胞。52例患者骨髓的异常浆细胞表达CD56,12例患者骨髓异常浆细胞表达CD117。不同疾病组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疾病组间的M蛋白类型及浓度、血清受累/非受累游离轻链、骨髓总浆细胞(包括正常及异常浆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异常浆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异常浆细胞/骨髓总浆细胞、骨髓正常浆细胞/骨髓总浆细胞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疾病组中异常浆细胞CD56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而CD11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链淀粉样变性患者骨髓克隆性浆细胞的比例、克隆性浆细胞/骨髓总浆细胞、异常浆细胞CD56表达比例与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相仿,而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显著差异。
目的: 总结高原地区(日喀则)儿童颅内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结构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CNS畸形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成像数据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一致阅读进行解释。按照原发、继发及幕上、幕下分别记录CNS发育异常的类型及对应的临床症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名患儿,包括19名≤1岁的患儿(其中新生儿2名),7名1~3岁的患儿和10名>3岁的患儿。7例行MRI检查,其余行CT扫描。先天性CNS组中最常见类型为多脑回和巨脑回畸形(7例,31.8%),其次是脑实质囊性改变(3例,13.6%)。脑萎缩是继发性CNS异常最常见的类型(8例,57.1%),其次是交流性脑积水(3例,21.4%)。本研究中先天性组5例和继发性组4例为复合畸形。死亡8例(均在≤1岁组),神经后遗症12例,发育正常1例,失访15例。原发性和继发性CNS畸形的预后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资料中,脑回发育畸形和脑萎缩在婴幼儿CNS畸形中占比最高。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帮助判定儿童CNS复杂畸形及后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益母草碱(leonurine,SCM-198)是中药益母草(Herba Leonuri,HL)活性成分之一,现已能人工合成。最新研究证实其在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其核心机制为下调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活性,进而抑制PI3K/Akt、MAPK、ERK、JNK等通路磷酸化,或上调Nrf2通路活性,最终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β、IL-2、IL-6、IL-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等。由于益母草碱展现出广泛作用于全身多器官系统、给药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益母草碱在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斑蝥素(cantharidin)是斑蝥(Mylabrisphalerata Pallas)分泌的一种萜类化合物,在多种癌症中都有明显的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斑蝥素抗癌的作用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调亡、抑制自噬、增强DNA损伤、抑制DNA修复、调控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本文针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多种常见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寻找斑蝥素在癌症治疗中的新靶点,为抗癌领域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可对部分患者构成重大威胁。罹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均可出现免疫抑制状态,其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本文详述了1例滤泡型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治疗过程。该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反复进行核酸检测(RT-PCR),结果显示持续阳性近90天,经过5轮抗病毒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抗炎、低分子肝素抗凝、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辅以呼吸机支持治疗等,最终患者核酸转阴,顺利脱机出院。本研究总结了该病例的救治过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经验。
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是观察性研究中调整混杂进行因果推断的一类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多种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及其关键特征,以帮助研究人员选择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例数据分析展示了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实例基于996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数据,通过不同的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阿昔单抗治疗对患者术后6个月内存活率的效应。结果发现不同的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得到针对不同推断目标的处理效应估计,提示在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推断目标选择相应的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倾向性评分加权方法能够促进处理组和对照组间协变量分布的平衡性,是观察性研究中调整混杂因素的有力工具,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