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全球2019—2023年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检索2019—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收录的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主题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文趋势、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 共纳入600篇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及主题聚类提示乙肝功能性治愈目前主要聚焦的研究方向为功能性治愈预测与监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功能性治愈与免疫、核苷类似物停药、干扰素治疗、功能性治愈的远期预后。ESI高被引原始研究论文的内容与上述聚类大致符合,但更多地集中于功能性治愈的新药。关键词突现显示2019年以来,研究热点从病毒学机制和血清标志物,到核苷类似物停药和干扰素治疗,再到免疫学机制与新药的变迁。结论: 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病毒学机制、血清标志物、免疫学机制、核苷类似物的停药、干扰素治疗、治愈后的远期预后是研究热点和趋势。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对2014—2024年猴痘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为我国猴痘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借助VOSviewer软件,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国家合作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猴痘研究的发文趋势、热门期刊、高产机构、国际合作情况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2014—2024年共计发文2 396篇,2022年后发文量激增,其中美国发文数量最多(808篇,33.72%)。国际科研合作情况网络显示,美国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密切,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间合作频繁,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之间合作较多,且与巴西、墨西哥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聚类及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高被引论文分析发现,近年来猴痘领域的研究热点为:2022年猴痘全球暴发流行的病毒学、临床和流行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当年全球暴发流行的原因及与既往流行特征的不同之处;关于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结论: 自2022年猴痘疫情暴发以来,猴痘研究发展迅猛且多关注特殊人群,并逐渐从聚焦病毒学、临床和流行特征研究转变至新药和疫苗的研发及临床验证研究。
目的: 对近5年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展望后续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可视化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2019—2023年相关文献873篇,总被引频次为7 364,篇均被引频次为8.44,其中我国发文量最多(458篇,52.46%),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关键词共现聚类提示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三大类: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衰竭的致病机制,肝衰竭的治疗及预测模型建立。关键词时间叠加图和突现图显示,近5年研究热点由预防控制新发感染逐渐转向慢性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结论: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衰竭的国际科研主体,广泛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研究热点从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和扩大治疗已逐渐转向慢性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预测。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对2019—2024年疟疾疫苗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借助VOSviewer软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发文趋势、发文期刊、国际合作情况、机构发文情况及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 467篇,年度发文量呈现平稳趋势。不同国家发文量差异较大,顶部效应明显,其中美国发文数量最多(1 032篇,41.83%),国际科研合作形成了以美国、英国、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等为中心的地域性合作联盟。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发现,目前疟疾疫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潜在疫苗关键位点及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新疫苗的临床研究、疟疾疫苗对疟疾传播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等。结论: 近年来疟疾疫苗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当前疟疾疫苗临床研究转化加速,儿童、妇女仍是重点关注人群。
目的: 分析在评估晚期肝癌肺转移患者时,病灶体积、病灶质量与病灶直径是否相互关联,并评估晚期肝癌肺转移病灶总体积反应及总质量反应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根据临床特征证实为肝癌肺转移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病灶体积进行测量,记录病灶直径、体积测量值及CT值,并计算病灶的质量,随访患者的生存期,分析病灶体积、质量与直径的相关性,体积、质量的变化率与病灶直径变化率的相关性。同时计算所有病灶的总体积和总质量,分析总体积、总质量变化率与RECIST1.1标准下肺内病灶直径变化率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肿瘤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根据总体积变化及总质量变化评价病灶的总体积反应及总质量反应,分析其与RECIST 1.1标准对疗效评价的一致性,同时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病灶体积、质量与直径(r=0.771、0.775),质量变化率与病灶直径变化率(r=0.846),总体积、总质量变化率与RECIST1.1标准下肺内病灶直径变化率(r=0.800、0.896)均高度相关,与患者肿瘤指标变化率不相关;体积变化率与直径变化率中度相关(r=0.692);肺内病灶总体积反应及总质量反应对肝癌肺转移的疗效评估结果与RECIST 1.1标准具有一般一致性(Kappa=0.486、0.426)。Cox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总体积(P=0.047)、病灶总质量(P=0.049)是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病灶体积、质量与直径之间具有相关性,其对应的变化率之间相互关联,病灶总体积、病灶总质量是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总体积反应及总质量反应在肝癌肺转移疗效评估中是一种具有前景的评价方式,并与RECIST 1.1评价标准有差异。
目的: 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胎儿四腔心和左、右心室形态的测量指标,并探讨小于胎龄(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胎儿心脏形态重塑的临床量化指标。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卡的28~39周单胎妊娠数据。符合纳入标准的胎儿按照估测胎儿体重(estimated fetal weight,EFW)≥第十百分位数(10th percentile,P10)∶EFW < P10=3∶1的比例随机匹配,再经过排除标准筛选,最后获得的病例进行研究分组(低风险胎儿和SGA胎儿)。测量胎儿心脏形态的指标,整体球形指数(global sphericity index,GSI)=(四腔心长径/宽径)和左、右心室的24节段球形指数(sphericity index,SI)=[(心室长径/24)/每个节段宽径]。结果: 2 476例单胎妊娠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经过随机匹配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获得453例低风险胎儿[脐动脉波动指数(umbilical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API)全部正常]和210例SGA胎儿(其中157例UAPI正常)。UAPI正常的SGA胎儿GSI < P5的比例大于低风险胎儿(7.6% vs. 3.3%,P=0.023);UAPI正常的SGA胎儿左心室心尖段SI > P90的比例大于低风险胎儿(24.2% vs.14.3%,P=0.005);UAPI正常的SGA胎儿左心室SI的S1~S22节段大于右心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23和S24节段左、右心室的S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约1/4的UAPI正常的SGA胎儿出现左心室心尖段SI异常增大,说明以左心室心尖段“狭长”为主要表型的心脏形态重塑早于多普勒异常。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代谢因素与高危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首次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的18~7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非配对t检验比较结直肠镜正常(normal colonoscopy,NC)和高危CRA患者之间的差异,分类差异则使用χ2检验。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危CRA的代谢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 798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其中NC组972例,高危CRA组826例。高危CR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显著低于NC组,而尿酸和肝纤维4因子(fibrosis 4,FIB-4)指数水平显著高于NC组(P均 < 0.05)。基于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12个与高危CRA发生相关的变量,分别是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糖、高总胆固醇血症、低HDL-C血症、高水平谷丙转氨酶和高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长(≥50岁)、男性、吸烟史、饮酒史、低HDL-C血症、NAFLD和高血压史是高危CRA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在未校正和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4个变量的情况下,高TG/HDL-C比值(≥2.68)的患者发生高危CRA的风险显著高于低TG/HDL-C比值(< 2.68)的患者(OR分别为1.430和1.235,P均 < 0.05);在未校正和校正变量的情况下,FIB-4指数 > 2.67的NAFLD患者发生高危CRA的OR分别为1.849和1.435(P=0.466、0.707)。结论: 代谢因素与高危CRA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年长(≥50岁)、男性、吸烟史、饮酒史、低HDL-C血症、NAFLD和高血压史是高危CRA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HDL-C比值(≥2.68)的患者发生高危CRA的风险显著增加。提示代谢异常的老年男性可能是结直肠镜筛查的重点人群。
目的: 初步探索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初乳收集的安全性,并进行产后母乳喂养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前瞻性地将2022年7—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随机分为孕晚期初乳收集组(n=52)及对照组(n=55)。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及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两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42天及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初乳收集组孕妇产后首次补充喂养配方奶的比例及产后3天泌乳延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0.05),其产后24 h、产后3天纯母乳喂养率(P均 < 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进行初乳收集是安全的,并且能够降低产后配方奶补充喂养率,提高产后24 h及产后3天的纯母乳喂养率。
目的: 探究芦丁对脓毒症小鼠多器官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角度探究其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芦丁低剂量(25 mg/kg)组、芦丁中剂量(50 mg/kg)组和芦丁高剂量(100 mg/kg)组,每组20只。所有小鼠8周龄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7天(芦丁各剂量组给予对应剂量的药物,sham组和CLP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随后通过CLP诱导小鼠脓毒症。分析小鼠生存率;通过HE染色分析小鼠肺、肝、肾病理损伤;测量小鼠肺系数与肺湿干重(wet/dry,W/D)比;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含量;检测小鼠尿蛋白含量;RT-qPCR检测小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分析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 芦丁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减轻其肝、肺、肾损伤并改善肝、肺、肾功能,抑制组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并减少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结论: 芦丁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炎症,对脓毒症小鼠的肝、肺、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FluB)的流行状况及人口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因呼吸道感染而行Mp、RSV、FluA和FluB检测的数据,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感染的差异。结果: 39 103份因呼吸道感染而同时行4种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样本被纳入本文分析。4种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7%(17 490/39 103),其中Mp为25.2%、FluA为13.1%、FluB为10.9%、RSV为1.5%,混合感染率为5.9%,以Mp和FluA联合感染为主。Mp在14岁以下患者中检出率 > 38%,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在儿童组(≤14岁)中,FluA和FluB在7~14岁组(FluA:16.5%;FluB:10.4%)的检出率均最高;在成人组(≥15岁)中,FluA和FluB分别为在15~24岁组(12.5%)和35~44岁组(15.9%)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月份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4种病原体总例数和总检出率于2023年9月后呈现增长态势(P < 0.001)。结论: 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Mp感染出现异常增长,与流感病毒一起成为本地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针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的相关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312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外周血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FN-γ、IL-10、IL-12p70、IL-17、IL-1β、IL-2、IL-4、IL-6、IL-8和TNF-α)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cTnI和CK-MB,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细胞因子对AM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 > 0.05),AMI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均 <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 < 0.01)。ROC分析显示,IL-6水平对AMI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882 9,P < 0.01)。结论: IL-6在AMI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及CK-MB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作为评估AMI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目的: 探究家庭医生健康随访管理服务对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居家照护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为后续构建以失能老年居民为中心的整合式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签约参保的长护险居家照护居民。参保满一年以后,由经过培训合格的社区医生使用专业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面对面调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查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实际访谈结果,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健康随访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与长护险参保居民心理健康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399名长护险居家照护居民,实际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230人(57.64%),有焦虑症状79人(19.80%),有抑郁症状270人(67.67%)。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医生健康随访管理对改善长护险参保居民焦虑症状(χ2=38.926,P < 0.001)和抑郁症状(χ2=14.598,P < 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人口学特征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对改善长护险居民焦虑症状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0.351,95%CI:0.176~0.701,P=0.003)。社区健康随访管理对抑郁症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教育水平、长护险等级也是参保居民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重要潜在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对于缓解长护险居家照护失能居民的焦虑症状具有积极作用。社区健康随访管理是提高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目的: 比较成熟恒牙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活髓保存治疗与根管治疗术之间的疼痛缓解程度和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口腔医院的被诊断为成熟恒牙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n=45)进行活髓保存治疗,对照组(n=45)进行根管治疗。记录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7天患者疼痛得分,并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及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组疼痛得分情况及治疗成功率。结果: 81例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试验组39人,平均年龄(31.00±1.43)岁,对照组42人,平均年龄(30.60±1.54)岁,试验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97.44%和95.24%。两组在术后24 h和术后7天疼痛程度均减轻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术后7天试验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 < 0.01)。结论: 与根管治疗术相比,采用活髓保存治疗龋源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成熟恒牙,在短期疼痛缓解和长期临床疗效方面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目的: 探究一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患者中发现的FANCL新突变的特点,并在体外研究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在一例POI患者中筛选到了新的FANCL杂合突变c.1033G > A(p.Glu345Lys),家系回访发现该突变遗传自早绝经的母亲。通过sanger测序鉴定该突变真实性,并通过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保守性。构建过表达FANCL突变型和野生型质粒,瞬时转染进HEK293T细胞株,通过q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来检测突变产生的影响。结果: 该突变位于FANCL的环状结构域内且在多物种中高度保守。突变体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揭示该变异会通过降低蛋白质稳定性导致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该POI患者存在FANCL c.1033G > A变异,并引起蛋白质稳定性下降而导致患者患病。
目的: 建立一种拥有高效成脂分化能力的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制备方法。方法: 获取野生型小鼠的皮下脂肪,通过严格控制胶原酶的消化时间,比较不同消化时间得到的脂肪干细胞数目和成脂分化能力,进一步通过流式检测技术明确不同消化时间间充质细胞和血管组分的差异。结果: 使用胶原酶消化40 min得到的小鼠脂肪干细胞具有90%以上的体外成脂分化能力,消化60 min得到的脂肪干细胞只具有20%的成脂分化能力,主要原因是其中混有部分血管相关细胞。结论: 通过控制脂肪组织的胶原酶消化时间,建立了一种高效成脂分化的脂肪干细胞的制备方法,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具有90%以上的体外成脂分化能力。
小眼球是一种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眼球体积明显缩小,常合并白内障等眼部疾患。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小眼球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白内障术中联合巩膜瓣下巩膜切除术、周边虹膜切开术、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等术式可降低原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附加术式也可能带来新的并发症。深入了解小眼球的白内障术式及其并发症预防的研究进展,对于合理选择术式、降低脉络膜渗漏综合征及脉络膜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代谢异常和肾脏异位脂质沉积与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糖尿病肾病中更为明显。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如他汀类、依泽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剂,虽都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但均不能延缓肾脏病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s,FFA)对肾脏的影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肪酸代谢紊乱,这种异常参与肾脏病进展,FFA的转运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逐渐被认识。本文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的脂肪酸转运蛋白2(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 2,FATP2)的临床前研究做一综述。
为探讨目标人群对孕期体力活动问卷(Get Active Questionnaire for Pregnancy,GAQ-P)及卫生保健提供者咨询表(the Companion Health Care Provider Consultation Form for Prenatal Physical Activity,cHCP-CF-PPA)在汉语语境中的理解,并验证中文版孕期体力活动二联筛查问卷与原问卷语言表达的一致性,2023年8月—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选取27名孕妇和12名卫生保健提供者,采用目的抽样法进行认知性访谈,共进行2轮认知性访谈。第1轮访谈显示,部分受访者对问卷中5个条目的语义表达和理解存在歧义;经过修改,第2轮访谈结果表明,修订后的条目内容与原问卷语义一致。认知性访谈有助于孕期体力活动二联筛查问卷适应中国文化背景,提高目标人群对问卷条目的理解,推动该筛查问卷的本土化。
低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电解质紊乱,可累及多个系统,严重者危及生命。明确低钾血症的病因对其防治至关重要。但低钾血症病因复杂,常需要详细鉴别诊断。本文报道1例临床较为少见的长期大量喝浓茶所致低钾血症,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临床对此类低钾血症病因的关注和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TAFRO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病情进展迅速,对该病作出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1例iMCD-TAFRO患者,该患者男性,65岁,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肾内科,患者全身水肿、发热、全身多枚淋巴结肿大。完善检查示: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CRP升高、多浆膜腔积液、骨髓网状纤维化等。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门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考虑诊断TAFRO综合征可能。经进一步淋巴结病理会诊后明确诊断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TAFRO综合征。后患者转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血液科,经甲强龙、环孢素A、利妥昔单抗、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15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因个人原因放弃进一步治疗,2周后患者死亡。
对于一些突发的重大新发传染病流行,仅依靠传统疫苗临床试验不能及时得到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暴发,需要一些新的试验设计,不仅能够加速或重组传统疫苗临床试验的3个阶段,同时依然严格遵守与候选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的科学规律。本文归纳了目前疫苗临床试验的创新设计类型和思路,以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适应性设计灵活性高,可根据中期分析结果动态调整试验参数,例如剂量选择、人群分层和样本量重估。贝叶斯设计允许纳入历史数据和先验信息,减少样本量需求。主方案设计可以在一个总体方案中评估多种治疗方法或目标人群,提高效率。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RWD)的应用可以从非干预性环境中获取数据(如电子健康记录、接种记录、保险索赔数据),支持虚拟对照组的设立从而解决伦理问题。本文还介绍了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和RWD的混合设计。这些试验设计的创新都优化了试验流程,从而加速疫苗研发和审批,为实现传染病防控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