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宫颈癌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招募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宫颈癌初次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宫颈癌患者304例,采用宫颈癌患者自报告临床结局评估量表(cervical cancer-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137 scale,CC-PRO137量表)对术后宫颈癌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针对焦虑、抑郁情绪维度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半年内焦虑、抑郁情绪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141±0.798和4.020±0.616;术后一年以上焦虑、抑郁情绪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250±0.802和4.097±0.613;运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和术后时间节点不同,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及宫颈癌临床分期不同,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差异和恢复时间的长短。医护人员须加强对宫颈癌患者的安抚及关怀,特别是接受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和处于术后初期的患者,可制订积极的干预措施,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程度,保障其身心健康。
目的: 探索应用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0—2023年45~55岁绝经前患者204例,将AMH≤0.1 ng/mL作为评判绝经的阈值。根据AM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变化,优化雌激素受体调变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转换为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的时机以及初始内分泌治疗策略。结果: 辅助化疗前AMH水平与FS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 < 0.001)。在SERM治疗期间停经达1年的100例患者中,42例未检测AMH,其中14例在1年内转换为AI,2例在转换AI后发生卵巢功能恢复(ovarian function recovery,OFR);15例AMH > 0.1 ng/mL,均未在1年内转换为AI;43例AMH≤0.1 ng/mL,其中40例转换为AI,与未检测AMH且转换为AI者相比,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3.15个月vs. 8.14个月,P < 0.001),且OFR发生率也显著下降(0.0% vs. 12.5%,P=0.023)。AMH≤0.1 ng/mL是围绝经期患者短期内绝经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857,P < 0.001)。104例辅助化疗前检测AMH的患者中,69例AMH > 0.1 ng/mL,其中31例初始采用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治疗,38例初始采用SERM治疗。35例AMH≤0.1 ng/mL,均采用SERM初始治疗,与AMH > 0.1 ng/mL且初始SERM组相比,AI转换率显著提高(71.4% vs. 23.7%,P < 0.001)、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6.52个月vs. 13.56个月,P=0.016);中位随访30个月,与OFS组均无复发病例,生存预后较AMH > 0.1 ng/mL且初始SERM组呈改善趋势(Log Rank P=0.076)。结论: AMH能够准确评判和预测绝经状态,安全有效地优化围绝经期内分泌治疗。
目的: 分析健康孕妇孕期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SCCA)的水平分布,并评估其对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441名健康妊娠女性(健康妊娠组)和69名妊娠期宫颈癌患者(肿瘤组),同期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体检中心受检的165名健康女性作为健康非妊娠组。健康妊娠组女性分为孕早期(T1组)143名、孕中期(T2)147名和孕晚期(T3)151名。检测并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YFRA21-1和SCC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健康非妊娠组的CYFRA21-1和SCCA水平分别为1.66 (1.19~2.17) ng/mL及0.8 (0.6~1.0) ng/mL,健康妊娠组为3.07 (2.11~4.14) ng/mL及0.9 (0.7~1.3) ng/mL,肿瘤组为4.33 (2.99~7.60) ng/mL及1.8 (0.9~8.45) ng/mL,3组对象间2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1、T2和T3组的CYFRA21-1水平分别为3.13 (2.46~4.05) ng/mL、1.89 (1.50~2.53) ng/mL和4.19 (3.48~5.43) ng/mL,SCCA水平分别为0.9 (0.7~1.1) ng/mL、0.7 (0.6~1.0) ng/mL和1.2 (0.8~1.7) ng/mL,T1和T3组结果均高于健康非妊娠组(P < 0.05),T2组结果与健康非妊娠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妊娠期CYFRA21-1、SCCA、人附睾蛋白4、癌胚抗原及4项指标联合诊断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724、0.612、0.791和0.913,敏感度分别为36%、48%、38%、57%和73%,特异度分别为96%、97%、89%、86%和99%。各项指标的cut-off值分别为6.05 ng/mL、2.60 ng/mL、51.45 pg/mL和1.75 ng/mL。结论: 与非孕期健康女性相比,孕早期和孕晚期孕妇的血清CYFRA21-1和SCCA水平较高,而孕中期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CYFRA21-1和SCCA对妊娠期宫颈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 构建卵巢癌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初步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卵巢癌个案管理实践方案。将方案实施前(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和实施后(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纳入并实施常规临床护理的卵巢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支持性照护需求、疾病症状及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差异。采用支持性需求简明问卷(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 Shortform 34,SCNS-SF34)收集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评估患者的疾病症状。结果: 构建的卵巢癌个案管理实践方案包含卵巢癌个案管理师的资质与专业能力、实践核心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SCNS-SF34总得分和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 < 0.001),MDASI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 < 0.05)。两组患者的非计划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构建的卵巢癌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方案具备科学性,该方案能有效满足卵巢癌患者的照护需求,并缓解疾病症状。
目的: 比较CO2激光与宫颈环形电切(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治疗适龄期女性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适龄期女性(20~34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阴道镜检查转化区(transformation zone,TZ)为1型/2型,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根据医师建议及患者意愿,接受激光或LEEP治疗。评估两种手术的有效性,比较术后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结果、阴道镜病理;随访术后妊娠率、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结果: 共纳入566例患者,其中233例接受激光消融治疗(激光组),333例接受LEEP治疗(LEEP组)。两组患者术前细胞学、HPV结果、宫颈管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激光组有91.5%的患者细胞学正常,而LEEP组有86.9%的患者细胞学正常。两组的组织学治愈率均为91.5%,HPV转阴率均为74.6%。两组细胞学、HPV结果和阴道镜病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激光组的宫颈管显著长于LEEP组[(29.09±3.15)mm vs.(27.05±3.84)mm,P < 0.001]。两组术后妊娠率、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TZ1型或2型、有生育要求的宫颈HSIL患者,CO2激光消融和LEEP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均无明显差异,但LEEP术后组织标本送检病理可减少浸润癌的漏诊。
目的: 评估行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的初产妇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所有单胎足月分娩并且行EA的初产妇的医疗记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评估GWG超标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采用多元回归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 共计1 283名产妇纳入研究,其中GWG超标(研究组)646名,GWG未达标/达标(对照组)637名。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之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孕前BMI值更高,孕龄更长,伴随症状人数更多(P < 0.001)。PSM分析显示,GWG不会对产程及分娩方式产生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催产素对第一产程(P=0.001)、第二产程(P < 0.001)和分娩方式(P=0.002)均有显著影响,孕龄(P=0.003)对第一产程有显著影响,破膜方式(P=0.003)和合并糖尿病(P=0.015)对第二产程有显著影响,年龄(P < 0.001)和孕龄(P=0.019)对分娩方式有显著影响。结论: 在使用EA的初产妇中,GWG超标产妇的产程和分娩方式与GWG未达标/达标产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术后早期饮水对产妇满意度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4年1月—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术后约10 min饮水100 mL(W组),对照组(C组)仅饮水10 mL。主要结局为产妇对剖宫产术后早期饮水的满意度,次要结局包括产妇口渴程度、饥饿程度、胃排空情况、体温、寒战程度、热舒适度评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泌乳时间等。结果: 饮水后120 min,C组和W组的产妇满意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别为(46.7±19.8)mm与(76.8±16.9)mm(P < 0.001)。在饮水后30 min、60 min、90 min及120 min,W组的产妇口渴程度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均低于C组(P < 0.01)。在饮水后90 min,W组胃窦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恢复至基线水平;在进饮后120 min,2组产妇胃窦CS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进饮后90 min和120 min,W组的产妇胃窦CSA > 10.3 cm2的例数分别为3(6.7%)和2(4.4%),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妇残余胃容量变化与CSA一致。2组产妇术后血压、心率、体温、寒战程度、热舒适度评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泌乳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确保产妇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剖宫产术后早期饮水100 mL可增加产妇满意度,并减轻术后口渴感。剖宫产术后早期饮水不会延迟产妇胃排空。
目的: 调查临床监查员(clinical research associate,CRA)对上海市医院临床试验服务的满意度,以提升临床试验服务质量。方法: 2023年10—11月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和修订的SERVQUAL(service quality)量表对CRA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保证性、可靠性、有形性、响应性及移情性等5个维度29个条目。根据修正的服务重要性绩效满意度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明确落入改进区的条目。结果: 对于来自10家申办者及其委托机构的163名CRA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根据修正的IPA象限图,保证性、可靠性、有形性、响应性及移情性维度落入改进区的条目分别为6、2、1、2和2条。结论: CRA对上海市医院的临床试验服务可能未达到满意水平,临床试验机构可从规范化意识、审查模式、流程获取、答复响应、管理体系灵活性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临床试验服务质量。
目的: 探讨孕妇孕中期及孕晚期膳食与其初乳营养成分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连续抽样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卡的符合纳排标准的37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孕中期膳食、孕晚期膳食及其分娩后48~72 h的初乳数据,分析孕妇孕中期及孕晚期膳食每日营养元素摄入量与其初乳质量的关联性。结果: 最终378例孕妇进入乳汁采集阶段,分析发现孕中期膳食脂肪摄入与初乳质量呈正相关(OR=2.408,95%CI:1.086~5.338),能量与初乳质量呈负相关(OR=0.319,95%CI:0.157~0.651),孕晚期膳食蛋白质摄入与初乳质量呈正相关(OR=5.905,95%CI:1.757~19.842)。结论: 孕期膳食与初乳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建议孕期合理安排膳食以促进初乳质量。
目的: 调查产后第12个月时产妇的抑郁水平及与婴儿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检并成功生产的母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估产妇产后12个月时的抑郁水平,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婴儿12月龄时的身长、体重、喂养方式、因故就医情况、婴儿睡眠时长,采用11~15个月婴儿神经发育评估表评估婴儿12月龄时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共计538例产妇入组,其中55例EPDS得分≥9分,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筛查阳性率为10.223%。产妇产后12个月抑郁水平与婴儿夜间睡眠时长(P=0.019)、睡眠总时长(P=0.017)呈负相关,与婴儿的精细动作发育(P=0.036)、社交发育(P=0.017)、神经发育总分(P=0.047)呈负相关,与婴儿体格生长(身长和体重)、喂养方式、因故就医情况无相关性。结论: 产妇产后一年的抑郁水平对婴儿的睡眠时长、精细动作发育、社交发育和神经发育均有负面影响,长期关注产妇产后的精神健康,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
目的: 探讨无并发症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和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妊娠孕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前监护。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无并发症双胎妊娠孕妇64例(41例DC和23例MC),另选取同期无并发症单胎妊娠孕妇144例作为对照组。孕妇于孕中期(20~28周)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单胎妊娠孕妇作为对照,对DC和MC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左室收缩、左室舒张、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参数的研究。结果: 在孕20~28周,与单胎妊娠比较,双胎妊娠孕妇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左心室质量、每搏输出功显著增加,总血管阻力显著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DC和MC双胎妊娠孕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相似。与DC相比,MC双胎妊娠孕妇的心输出量显著增加(5.76 L/min vs. 5.36 L/min,P=0.031),总血管阻力显著降低(1 270 vs. 1 407,P=0.037)。结论: 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孕妇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足够的子宫胎盘循环。DC和MC双胎妊娠孕妇的心血管适应模式相似,但MC双胎妊娠孕妇的心输出量更高,总血管阻力更低。对双胎妊娠尤其是MC双胎孕妇心脏功能的监护对于孕妇的安全至关重要。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的疾病体验,为完善该人群的诊疗、护理及长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6月。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7篇研究,提炼51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归纳为10个新类别,形成3个整合结果:(1)症状周期性发作不仅带来生理、心理困扰,还会引发患者自我认同感降低,摧毁社交及亲密关系;(2)医患互动受认知失衡的影响,诊疗过程充满挑战,患者存在专业信息及社会支持需求;(3)阵痛中成长,患者主动自我调适,积极应对疾病。结论: EMs影响患者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普遍存在延迟诊断、治疗反复的现象,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息支持有待提升,在临床工作中需多维度关注患者身心感受,完善其非正式支持,参与长期管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目的: 分析总结复合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H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病复杂性的认识。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1年5月在上海市两家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就诊的所有390 852名孕早期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筛选并纳入所有明确诊断为HP的患者,分析其停经时间、受孕方式、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部位及临床表现等。结果: 共185例H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4例为EP破裂。84.9%的HP患者EP部位在输卵管,12.4%位于宫角。83.8%的HP患者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受孕,10.3%通过促排卵受孕,5.4%为自然受孕。38.4%的HP患者首发症状为阴道流血,21.1%表现为腹痛,12.4%同时有阴道流血和腹痛,但高达25.4%的患者无临床表现。HP患者EP部位破裂发生率为7.6%,71.4%的EP部位破裂患者有腹痛症状。EP部位破裂患者术后活产率为78.6%,术后流产率为14.3%。结论: HP临床表现多样。对伴有阴道流血、腹痛、受孕方式为IVF-ET或促排卵的妊娠患者,应该对子宫及附件区域进行详细的超声扫查并动态评估。对伴有腹痛的患者需警惕异EP部位破裂并尽早干预。
目的: 探讨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的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宫腔镜的管理模式。方法: 通过查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电子信息化系统和宫腔镜中心每个月的质控报表,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中心门诊、日间和住院宫腔镜的手术量、Ⅳ级手术占比、手术种类分析、并发症、计划外二次手术等数据。结果: 2019—2021年共纳入门诊宫腔镜患者5 162例、日间宫腔镜患者15 331例、住院宫腔镜患者5 942例。住院宫腔镜患者年龄大于门诊、日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日间宫腔镜的比例逐渐升高,住院宫腔镜比例逐渐下降(P均 < 0.001)。Ⅳ级宫腔镜手术占比12.9%,其中住院高于日间、日间高于门诊(P均 < 0.001)。宫腔镜术中并发症和意外发生率为0.117%(31/26 435),包括子宫穿孔17例、宫腔镜失败7例、术中大出血3例、液体超负荷2例、肠道损伤1例、麻醉意外1例。其中门诊、日间、住院宫腔镜发生率分别为0.020%(1/5 162)、0.137%(21/15 331)、0.151%(9/5 942)。结论: 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宫腔镜手术均安全可靠。门诊、日间宫腔镜可提高医疗服务效能,逐渐成为趋势。
目的: 总结孕34周前确诊并继续妊娠的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以及终止妊娠时机,为改善母儿预后提供临床经验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孕34周前确诊且选择继续妊娠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案进行回顾,并对母儿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共有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为34岁。9例(9/15)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14例(14/15)患者诊断时处于孕中晚期,诊断时12例(12/15)患者肿瘤最大直径超过2 cm。13例患者(13/15)感染HPV16或18型,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9/15)。治疗方面,1例Ⅰa1期患者孕期密切随访,孕35周因“疤痕子宫、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术+全子宫切除术;其余14例Ⅰb期患者,孕中期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行影像学检查除外淋巴结转移后,给予相应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延长孕周,继续妊娠至34周左右终止妊娠,然后规范化治疗肿瘤。分娩术后1例病理升级至Ⅱa1期。截至随访时间,15例患者中13名患者无瘤存活。新生儿平均分娩孕周为(35.0±1.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 345.33±431.44)g。随访出生后第一天新生儿血常规发现:低白细胞8例(8/15),贫血1例(1/15)。经短期住院支持治疗后,最终所有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 对于孕34周前确诊妊娠合并子宫颈癌Ⅰb期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延长至孕34周后终止妊娠,再行肿瘤规范化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母儿结局良好。
目的: 探讨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纤维化程度、雌孕激素表达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进一步了解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4年4月至2020年8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收集病理确诊的19例卵巢内膜样囊肿、20例子宫腺肌病、20例深部内异症、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灶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各组病灶的纤维化程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42例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24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盆腔肿块(24例)。免疫组化显示: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内膜样囊肿、子宫腺肌病、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相关疾病纤维化程度较低;但与子宫内膜息肉相比,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表达上升,孕激素受体同工酶B(progesterone receptor B,PR-B)表达下调,血管密度较高。结论: 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纤维化程度较低、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较高、血供较为丰富的一种特殊亚型的内异症,预后一般良好。
目的: 探讨孕妇分娩自我效能在孕期生殖健康素养与分娩意向间的中介效应,为产科医护人员开展科学合理的分娩决策支持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孕期生殖健康素养问卷、分娩自我效能量表,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门诊为现场调查点,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到院产检的孕晚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评估孕期生殖健康素养及分娩自我效能与分娩意向之间的关联,采用MacKinnon乘积分布法评估分娩自我效能在孕期生殖健康素养与分娩意向之间中介效应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343例孕妇,分娩意向回归分析显示:孕期生殖健康素养(c’=1.644,95%CI:2.223~12.059)、分娩自我效能(β=2.211,95%CI:6.300~13.215)与阴道分娩意向显著关联(P < 0.001);分娩自我效能与孕期生殖健康素养呈显著正相关(β=1.280,95%CI:0.102~0.165,P < 0.01);分娩自我效能是孕期生殖健康素养与分娩意向的中介变量,占总效应值的24.8%。结论: 分娩自我效能在孕期生殖健康素养与分娩意向的关联中具有中介作用,产科医护人员应注重孕产期保健和分娩教育,提高孕妇分娩自我效能和孕期生殖健康素养水平,支持其做出科学的分娩意向决策,促进正常分娩。
目的: 探讨阴道内镜技术对无性生活史女性宫腔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阴道内镜检查和传统宫腔镜检查的无性生活史女性患者450例,包括阴道内镜组(n=232)和传统宫腔镜组(n=218)。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4.9±4.7)岁和(25.5±5.4)岁,两组年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术中出现假道、手术失败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等情况。结果: 阴道内镜组中手术平均时间比传统宫腔镜组短,膨宫液用量更少,VAS疼痛评分更低,但手术失败情况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宫腔镜组(7.8% vs. 0),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方面,阴道内镜组出现假道概率更少(0 vs. 3.2%),处女膜损伤率更低(0 vs. 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感染发生率相当,均较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子宫穿孔、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阴道内镜技术对无性生活史女性宫腔疾病的诊治安全有效,较传统宫腔镜更微创,不损伤处女膜,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亚高原地区脊麻剖宫产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方法: 选择一直生活在亚高原地区,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30例,采用上下序贯法,脊麻罗哌卡因初始剂量14 mg(1.4 mL),有效定义为脊麻注药后15 min内针刺双侧感觉阻滞平面T6或以上,胎儿娩出前不需额外硬膜外麻醉。根据前一例是否有效决定下一例产妇的剂量递增或递减1 mg。分别用Dixon上下序贯法和保序回归,计算罗哌卡因的ED50和95%CI,记录研究期间产妇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共30名产妇参与研究,平均年龄(30.88±5.56)岁,孕周(40±1.41)周,身高(156.69±5.80)cm,体重(67.44±10.48)kg。Dixon上下序贯法计算等比重罗哌卡因的ED50为10.68 mg(95%CI:9.65~12.58 mg)。保序回归计算ED50为10.33 mg(95%CI:9.41~12.07 mg),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术中产妇出现低血压8例,心动过缓1例,恶心呕吐7例,未出现高血压、寒颤。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亚高原地区脊麻剖宫产的ED50为10.68 mg,高于目前已知的平原地区患者所需的ED50。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患者由于卵巢功能明显衰退,生育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然而,针对POI伴不孕的患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王文君教授对于POI伴不孕的治疗,提出“中西合参,精准用药”“治病求本,守治则而调方”“慎微杜渐,先变而治”的原则,中西药联用,常获实效。本文介绍了3例POI伴不孕的患者经王文君教授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后成功妊娠的案例,以期为POI伴不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影响着众多女性的生育健康,RS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因其优势互补而受到关注。本文旨在介绍王文君教授在中西医结合防治RSA方面独特的诊疗理念和方法。王文君教授擅长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中西药联合精准应用,重视孕前调治、孕后安胎,为防治RSA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了RSA患者的妊娠结局。
目的: 探究中药温、凉、寒、热、平5种药性分类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择小鼠服用不同性质中药后的尿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相关技术进行检测。将得到的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4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分类模型,使用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以及准确率来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 888组光谱,其中3 910组(80%)光谱数据用以构建模型,其余978组(20%)光谱数据用以测试模型性能。随机森林模型、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2%、87%、83%和75%。参与分类权重最高的拉曼位移分别为872、1 012、1 108、1 190和1 668 cm-1。结论: 拉曼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中药5种药性的分类,为中药药性分类提供新的方法,其中随机森林模型效果最佳。
目的: 构建并鉴定人源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的类器官模型。方法: 选取PSTT组织进行消化和分离,得到肿瘤细胞后进行基质胶包埋,利用特定的类器官培养基进行培养。HE染色观察类器官模型的组织学形态,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中间型滋养细胞标志物人胎盘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prolactin,HPL)、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PLAP)的表达,鉴定构建的PSTT类器官模型与PSTT组织之间的一致性。同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传代及冻存、复苏,显微镜下分析其生长形态与速度,探讨其作为类器官模型在PSTT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应用的可能性。结果: 构建的类器官模型可稳定增殖并传代,可见其从小微球状态长成紧致实性球体或带有滤泡样结构的球体,约7~10天可长满并传代,冻存及复苏后细胞状态稳定;经HE染色发现类器官中细胞形态与PSTT原代肿瘤细胞相似;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PSTT类器官组织高表达中间型滋养细胞的标志分子HPL、HLA-G和PALP,提示构建的类器官模型主要包含中间型滋养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源PSTT类器官(adult-derived PSTT organoid,ADPO)模型并进行鉴定。
双角子宫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子宫畸形和结构异常,对生育能力和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它与不孕症、流产、早产、胎儿畸形、胎盘异常等产科并发症有密切关系。本综述着眼于双角子宫对生育的影响,探讨因双角子宫引起的常见产科并发症,和由其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妊娠结局等。尽管子宫重建手术可以改善生育结果,但自然流产和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仍可能发生。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探讨双角子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ydroxymethylbilane synthase,HMBS)缺陷引起,严重影响血红素的生物合成。AIP以剧烈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急性发作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尽管AIP的发病率较低,但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同时心理负担显著增加,需引起临床关注。诊断AIP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测,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血红素替代治疗和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GnRH-a)和激素回补治疗在管理与月经相关的AIP发作中已显示出有效性,但需要密切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AIP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特点和诊断流程,并探讨其预防及治疗策略。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POI不仅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而且存在雌激素低下的近远期风险。POI的病因复杂且呈高度异质性,包括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和环境因素等,但以特发性POI居多。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自身免疫性疾病与POI的相关性,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本文将从POI的免疫相关现状,AITD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临床上常见的出生缺陷,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胎盘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发现CHD与胎盘异常可能存在某些关联,探究胎盘异常与CHD的相关性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胎盘与心脏平行发育,有共同的信号通路,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被称为胎盘-心脏轴。因此,本文对胎盘-心脏轴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及评估胎盘结构与功能的超声成像技术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HD的管理和治疗提供帮助。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在女性中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引起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睡眠障碍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症状,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发现,卵巢功能下降与睡眠障碍关系密切,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治疗上西医以改善行为认知应用、镇静安眠药、激素替代为主,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不良反应少,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文献对睡眠障碍与DOR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肿瘤遗传咨询需求急剧增加。高级实践护士在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外肿瘤遗传护士主导的肿瘤遗传咨询服务发展日趋成熟。而我国肿瘤遗传咨询工作起步晚,遗传学/基因组学和护理学的结合处于萌芽阶段,尚缺乏肿瘤遗传护士的相关研究。本文从国外肿瘤遗传护士的资质认证、核心能力、实践内容,肿瘤遗传护士临床实践效果以及对我国高级护理实践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肿瘤遗传护士培养发展方案及临床服务模式提供借鉴,满足肿瘤高级护理实践发展的需求及日益增长的精准肿瘤学和优质遗传医疗保健需求。
Stat3是一个在调控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转录因子。Stat3蛋白有Stat3α和缺少羧基端转录激活结构域的Stat3β两个剪接异构体。Stat3基因纯合缺失突变的小鼠在早期胚胎死亡。表达Stat3β可逆转Stat3纯合缺失突变小鼠的胚胎致死表型,并可诱导其下游基因的短期表达,然而其潜在的转录激活结构域一直没有被测定和证实。为进一步解析Stat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构建并在酵母中表达了一系列Stat3蛋白的截短体,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在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证实了Stat3蛋白的第2~11位短肽(aa2-11)具有转录激活的作用。这一发现为表达Stat3β逆转Stat3基因缺失引起小鼠胚胎致死表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也进一步加深了对Stat3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和认识。
报道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于2022年收治的原发性卵巢Müllerian腺肉瘤(Müllerian adenosarcoma,MA)1例,并进行文献复习,分享卵巢腺肉瘤的诊治经验。患者,女性,29岁,未婚育,外院行腹腔镜下卵巢病损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右侧卵巢体积增大,下极可见大小约11 cm×8 cm的菜花样肿块,无包膜,质地似鱼肉样,完全切除肿块送检”。术后经北京某(三甲)医院及我院病理科会诊提示卵巢腺肉瘤,遂行全面分期手术:腹腔镜下右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膜多点活检术;宫腔镜下宫颈管占位切除术。术后予紫杉醇+异环磷酰胺化疗4周期。患者化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目前术后近2年随访期间无复发征象。
遗传性乳腺癌是指具有明确遗传易感基因的乳腺癌,其中PTEN胚系突变在乳腺癌中较为少见,但携带PTEN突变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2021年,一位年轻的患者因双乳多发肿块就诊于我院门诊,收治后行双乳肿块旋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乳导管原位癌,左乳浸润性癌。同时患者双侧腋窝皮肤、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皮肤多发赘生物,外周血的基因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示PTEN基因突变,结合家族史,患者诊断为Cowden综合征(Cowden syndrome,CS)。此类患者应重视癌症风险全程管理及家系管理,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d型(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type Id,CDG-Id)是由于ALG3基因变异,导致编码的α-1,3-甘露糖基转移酶缺陷。本例孕妇32岁,孕7产1,其中第5次单胎妊娠时外院超声提示胎儿畸形,引产后至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基因检测提示为ALG3基因变异[NM_005787:c.67C > T(p.Gln23*),杂合,父源;NM_005787:c.1188G > A(p.Trp396*),杂合,母源]。本次单胎妊娠21周,我院产前超声表现为胎儿多发畸形,以小下颌、小脑蚓部缺失、后颅窝囊性占位、四肢长骨均短小、脊柱侧弯和手关节僵硬为主要表现。孕妇遂至外院引产,引产后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仍为ALG3基因变异。本文重点介绍CDG-Id型的产前超声表现及遗传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探讨胎儿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并发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的围产期特点。本文报道1名36岁女性孕38周产检时,超声偶然发现胎儿背部皮下肿块,其他产前检查结果无异常。肿块呈中低回声,直径约为6~7 cm,多普勒显示有条状血流信号。胎儿生长测量与胎龄相符,羊水量正常。经剖宫产娩出1名活产男婴,该新生儿左背皮下存在一处巨大血管瘤,实验室检查显示该患儿存在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被诊断为KMS,予以静注大剂量甲强龙,口服西罗莫司,手术切除以及输血等治疗。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簇状血管瘤和KHE。术后随访半年无残留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