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小胶质细胞对小鼠膝关节单关节炎诱导的痛觉敏化与痛相关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61只小鼠用于行为学测试(对照组14只,模型组47只),6只小鼠用于形态学实验(对照组与模型组各3只)。通过向小鼠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膝关节单关节炎动物模型。采用von Frey test和Hargreaves test分别测试小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用于评估小鼠的痛觉敏化。采用条件位置回避装置检测小鼠的痛相关厌恶行为,采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小鼠痛相关焦虑样行为。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Imaris软件对BLA脑区小胶质细胞进行3D重构,进而评估CFA造模后BLA脑区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FA造模后小鼠术侧产生显著的机械触诱发痛与热痛觉敏化,并至少持续12和19天。CFA造模能够引起小鼠产生痛相关厌恶行为和焦虑样行为,并伴随BLA小胶质细胞的显著激活。抑制BLA小胶质细胞激活能够缓解CFA造模引起的痛觉敏化和痛相关厌恶行为,但对焦虑样行为无显著影响。结论: 小鼠膝关节注射CFA能够引发痛觉敏化、痛相关厌恶行为以及焦虑样行为,其中痛觉敏化和痛相关厌恶行为可能与BLA脑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相关。
目的: 研究放疗模拟剂博来霉素(Zeocin)诱导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对PKR(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通路激活和RNA m6A相关酶的影响,从而探索其抑制恶性胶质瘤生长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划痕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检测Zeocin处理后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生长和迁移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检测甲基修饰酶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J2抗体检测Zeocin处理胶质瘤细胞后细胞内dsRNA的产生水平;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甲基修饰酶的表达水平、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R)及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ng factor 2α,eIF2α)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放疗模拟剂Zeocin显著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Zeocin处理恶性胶质瘤细胞可产生内源的双链RNA增多;随着Zeocin浓度的增加,磷酸化的PKR与eIF2α水平均显著上升;Zeocin可以剂量依赖性下调胶质瘤细胞内总m6A水平;Zeocin可以选择性下调甲基化酶METTL14的蛋白水平;Zeocin对m6A相关酶的mRNA水平无影响。结论: Zeocin可能通过下调恶性胶质瘤细胞中RNA的m6A水平,产生较多的dsRNA,进而激活PKR/eIF2α免疫调节通路,最终导致肿瘤生长抑制。
目的: 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组学列线图模型治疗前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EA)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前瞻性收集205例EEA临床及MRI资料,按6∶4随机分为训练集(n=123)和验证集(n=82)。分别在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及动态增强MRI序列勾画全肿瘤体积感兴趣区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变量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与组学标签构建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模型验证。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模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205例EEA中,LVSI(-)144例,LVSI(+)61例。患者绝经状态、CA125及CA199为LVSI(+)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三者联合组成的临床预测模型AUC为0.714(训练集)和0.731(验证集)。从多参数MRI图像中共提取的8 240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5个最佳特征构建MRI组学标签,AUC为0.860(训练集)和0.759(验证集)。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AUC为0.887(训练集)和0.807(验证集),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及组学模型,且在较大的阈值概率范围内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可获得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可在治疗前有效预测EEA的LVSI状态,为临床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目的: 通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合并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疑诊GTN的患者,在治疗前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CE-MRA扫描,对所有病例进行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和预后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化疗、手术治疗、动脉栓塞治疗)及预后进行记录。结果: 共纳入44例GTN患者,包括5例胎盘部位滋养层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和39例其他GTN。PSTT合并UAVM 3例,GTN合并UAVM 23例。根据UAVM的存在与否,将39例其他GTN患者分为两组。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值<10 000 mIU/mL和≥10 000 mIU/mL的数据进行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例的FIGO预后评分平均为(4.19±3.69)分和(6.70±3.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当β-hCG值≥10 000 mIU/mL时,UAVM发生概率增加。预后评分越高,发生UAVM的可能性就越大。运用CE-MRA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诊断UAVM。
目的: 对比分析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同步联合微波消融与单纯TACE在不同病理分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同步消融组和TACE组,并根据病理分级分成相应的亚组,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估病灶,随访至2023年7月31日,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终点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共纳入8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同步消融组34例,TACE组52例。根据2019年WHO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G1期(21例)、G2期(45例)、G3期(2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TACE组和同步消融组中位OS分别为47.0(95%CI:31.2~62.8)个月和56.0(95%CI:38.3~73.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中位PFS分别为18.0(95%CI:6.0~30.0)个月和29.0(95%CI:10.0~4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5例G2期患者中27例接受TACE,中位OS为47.0个月,18例接受同步消融,中位OS是59.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TACE组和同步消融组中位PFS分别为12.0个月和3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与单独TACE治疗相比,TACE同步微波消融可以延缓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更适用于中、低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
目的: 探求卵圆孔未闭行封堵术患者的偏头痛体验,为缓解患者偏头痛,提高生活质量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法,对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1名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行封堵术患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卵圆孔未闭行封堵术患者偏头痛体验可归为5大主题:偏头痛发作情形各异;偏头痛带来严重身心影响;不断尝试缓解偏头痛的方式;对封堵术抱有期望;渴望专业支持。结论: 卵圆孔未闭行封堵术患者偏头痛病程较长,发作情形各异,应对效果不理想,对身心造成较大影响。医院可尝试开设疼痛多学科门诊,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专业而个性化的疼痛管理,重视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和由此带来的不良情绪,并提高患者对偏头痛的认识和自身管理水平。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及空腹血糖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04—2020年间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信息与闵行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系统中信息进行整合。空腹血糖分类采用4分位数表示,< 7.0 mmol/L为Q1组,7.0~7.9 mmol/L为Q2组,8.0~9.7 mmol/L为Q3组,≥9.8 mmol/L为Q4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函数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0 361名研究对象,男性占49.03%,女性占50.97%,建卡平均年龄(63.15±10.56)岁,人均随访时间(9.25±4.38)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868.14/10万人年,男性939.87/10万人年,女性801.85/10万人年,随着病程延长恶性肿瘤发病风险降低(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空腹血糖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影响最明显(OR=1.44,95%CI:1.33~1.56)。RCS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因素后,全人群以及不同性别、病程分组随着空腹血糖均数升高,恶性肿瘤发病均呈先上升后减缓或下降的非线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非线性 < 0.05)。结论: T2DM患者恶性肿瘤发病风险较高,空腹血糖对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影响并非单纯取决于浓度的高低。
目的: 探究社区健康随访管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居家照护居民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构建以失能居民为中心的整合式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按照方便原则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保长护险居家照护的居民。参保满1年以后,由培训合格的社区医师使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the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面对面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社区慢性病管理系统、长护险管理系统,结合现场问卷调查,采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罹患疾病种类、慢性病共病状况及参加社区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情况等。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评估社区健康随访管理与长护险居家照护参保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230人(57.64%)实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其SF-36量表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维度得分均高于未接受随访的人群,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此外,接受社区健康随访管理者SF-36量表健康变化分数高于未接受随访者(P=0.003),提示健康状况较好。控制人口学及混杂因素后,进一步分析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与长护险居民SF-36量表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维度有显著正相关(P值均 < 0.05)。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随访管理对失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健康随访管理是提高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妊娠早期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he triglyceride-gluscose index,TyG指数)与分娩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孕早期建档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1 5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将其分为GDM组(754例)及非GDM组(778例)。GDM组患者根据新生儿体重,将其分为SGA组、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LGA)组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AGA)组。分析GDM患者分娩SGA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与发生SGA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以分析妊娠早期TyG指数对GDM患者分娩SGA的预测价值。结果: GDM患者SGA组TyG指数显著低于LGA组、AGA组及非GDM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GDM患者分娩SGA的发生独立相关(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妊娠早期TyG指数对GDM患者分娩SGA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21,95%CI:0.763~0.879,P < 0.001)。结论: GDM患者妊娠早期TyG指数与分娩SGA之间存在独立相关,对于GDM患者分娩SGA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目的: 对反复肺炎患儿队列病因筛查中发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基因(interferon regulator factor 8,IRF8)新发突变(c.1266dupA)进行分子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与验证。方法: 针对IRF8突变序列构建野生与突变蛋白过表达载体,通过质粒转染或构建慢病毒感染不同工具细胞,通过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实验手段检测其表达差异及对下游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结果: IRF8野生及突变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转染效率可观,包装成的慢病毒感染效率亦较高。突变基因IRF8(c.1266dupA)相较于野生型IRF8转录水平降低,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略增大,表达量降低,突变蛋白IRF8mut相对野生型IRF8蛋白核质比增加,IRF8(c.1266dupA)对下游ISRE元件的抑制功能增强。结论: IRF8新发移码突变属于功能获得型(gain of function,GOF)突变。
目的: 探讨肝癌发病机制中TNFRSF12A分子的作用。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癌症基因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和单细胞测序数据,研究TNFRSF12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HPA数据库分析TNFRSF12A在亚细胞内的定位,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TIME 2.0数据库分析TNFRSF12A与肝癌组织内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 TNFRSF12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生存预后呈显著正相关(OS:HR=1.61,P=0.007 0;RFS:HR=1.45,P=0.037 0;PFS:HR=1.30,P=0.099 0;DSS:HR=1.67,P=0.027 0),同时与患者的年龄(P=0.046 7)和BCLC分期(P=0.045 6)也存在显著相关性。TNFRSF12A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24、SOX4、ANPEP)共表达,提示其与肿瘤恶性程度高度相关。分子功能分析揭示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并在细胞凋亡、侵袭、蛋白结合等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TNFRSF12A与Treg细胞和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揭示其在肿瘤免疫调节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论: TNFRSF12A在肝肿瘤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肿瘤细胞可通过其与Treg产生的细胞因子发生互作,重塑肿瘤微环境。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单次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的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的416例异位妊娠患者,均行MTX单次注射,用药当天记为第1天,在用药第4天和第7天复查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与第4天相比,第7天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 < 15%为治疗失败,纳入失败组;第7天血β-hCG下降 > 15%,为初始治疗有效,继续随访直至β-hCG下降至正常水平,纳入成功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信息和治疗结局,并分析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失败组纳入70例,成功组纳入346例。失败组中用药前β-hCG上升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55.2% vs. 35.8%,P=0.007),用药前β-hCG下降人数比例显著低于成功组(43.1% vs. 63.6%,P=0.007)。失败组单核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成功组[(0.43±0.13)×109/L vs.(0.47±0.17)×109/L,t=-2.001,P=0.047)]。两组用药前β-hCG、β-hCG变化速度、白蛋白、血肌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结局与用药前β-hCG变化方式和单核细胞计数有关,用药前β-hCG下降(OR=2.313,95%CI:1.222~4.379,P=0.010)和单核细胞计数≥0.6×109/L(OR=4.018,95%CI:1.207~13.378,P=0.023)对治疗结局有显著影响。结论: 用药前β-hCG下降和单核细胞计数≥0.6×109/L是MTX单次注射成功治疗异位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SaCoVLM喉罩在体位改变(截石位及平卧位)情况下是否会引起胃食管反流。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拟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包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手术和创伤骨科行足踝手术患者各35例,分别作为截石位组和平卧位组。患者全麻使用SaCoVLM喉罩通气,置入食道双探头pH电极,连续动态监测食管内酸碱度,比较截石位和平卧位食道内的pH值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两种体位下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患者固定体位后5、10、15、20、30 min,截石位组气道峰压均明显高于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在喉罩置入后10 min和15min,截石位组食管中上段pH值均明显低于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in:6.045±0.490 vs. 6.532±0.366,P=0.031;15 min:5.828±0.487 vs. 6.474±0.411,P=0.048)。而在喉罩置入后1、5、20和30 min,两组食管中上段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食管开口处pH值在喉罩置入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CoVLM喉罩通气下,截石位手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可能高于平卧位手术患者。
为进一步规范影像学技术在我国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及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联合发起并撰写了《大动脉炎影像学诊治指南计划书》。工作组将基于现有的大动脉炎影像学文献证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规范开展指南制订工作。本计划书主要介绍指南制订的意义、指南制订组组建、临床问题的遴选、证据检索与评价、指南形成和发布等过程。
目的: 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胃肠癌病理图像的细胞核自动分割,辅助后续病理图像的定量分析。方法: 以2022年1月—202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59例胃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LabelMe对患者的病理图像进行数据脱敏、图片切割和感兴趣区域标注,共纳入944张病理图像,标注了9 703个细胞核。通过构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语义分割模型,模型引入可变型注意力transformer(deformable attention transformer,DAT),实现了病理图像细胞核自动、精准、高效分割,并采用多种分割评价标准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模型分割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值(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112 6,骰子系数(dice coefficient,Dice)为0.721 5,其效果明显优于U-net基线模型,并领先于ResU-net++、R2Unet和R2AttUnet等模型,且分割结果相对稳定,泛化性好。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分割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并分割出病理图像中的细胞核,鲁棒性和泛化性较好,有助于在实际应用中辅助诊断。
饮食的炎症效应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饮食相关炎症指数作为探究饮食、炎症和肿瘤关系的方法学工具应运而生。本文复习了肿瘤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文献,针对饮食相关炎症指数与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促炎饮食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与结直肠癌关联最强,其次是食管癌和胃癌,然后是胰腺癌,与肝癌的研究证据最少;食管癌的研究证据级别较低,胃癌的研究存在性别差异和混杂因素调整的问题,胰腺癌的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针对目前研究进展和不足,未来可考虑开展前瞻性研究或人群队列研究,以及加强对肝癌等常见肿瘤的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本文可为消化系统肿瘤预防和控制中促进相关健康饮食行为的宣教工作提供参考。
新冠病毒感染常态化管理后,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致重症肺炎的发病率较高,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或短期难以获得病原学依据,导致部分患者较难选择有效的针对性药物。临床常给予多种抗感染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抗炎、丙种球蛋白等提高免疫功能的“广覆盖治疗”及呼吸支持治疗,但死亡率较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近期收治1例基础情况好的青年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入院后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十余小时后演变为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淋巴细胞下降,采用前述“广覆盖治疗”无效,经合理的生理学和生物学分析,迅速调整为以短期大剂量激素和分级无创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病情迅速好转,淋巴细胞短暂下降后迅速恢复,未出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10日后痊愈出院。该例患者的诊治经验可为CAP的诊治提供参考。
肾小球囊肿病(glomerulocystic kidney disease,GCKD)是一种罕见的肾囊肿性疾病。FAT1基因编码一种具备多重生物学功能的单跨膜蛋白,含27个外显子。该蛋白胞外部分主要由钙黏蛋白重复序列、5个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和1个G层粘连蛋白样结构域组成。本文报告了1例由FAT1基因突变引起的肾小球囊肿病例,采用“肾九方加味”中医方案进行治疗。该方案包含生黄芪、苍术、白术、全当归、半枝莲、白僵蚕、蛇舌草、芙蓉叶等药材,旨在健脾化湿和补肾活血。本病例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在解决罕见肾病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类似疑难病例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Ⅲ型胶原(type Ⅲ collagen,Col Ⅲ)作为间质胶原在正常肾小球内无分布,但Ⅲ型胶原肾病时大量胶原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内皮下。IgA肾病合并Ⅲ型胶原沉积极为罕见。本文报道了2例IgA肾病合并Ⅲ型胶原沉积的患者,经过免疫抑制治疗或中药汤剂治疗后,肾功能稳定且尿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育龄女性,且常为单发。本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多发性HCA,血清学检查示甘油三酯增高,肝功能无明显异常,患者无病毒性肝炎史。上腹增强MRI检查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倾向于良性。患者行肝段切除术,共切除肝内肿瘤3枚,病理结果示HCA,瘤内及正常肝组织均伴有轻度脂肪变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
鼻神经胶质异位(nasal glial heterotopia,NGH)又称鼻神经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2023年收治1名2岁鼻内型鼻神经胶质异位女性患儿,因双侧间断流涕就诊于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检查见左侧鼻腔占位,拟诊“鼻腔占位(左)”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胶质瘤,最终诊断为鼻神经胶质异位鼻内型,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无脑膜炎及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NGH发病率极低,容易漏诊,对于儿童先天性鼻中线部位肿物,CT结果提示肿物与颅内不相通时应考虑本病可能,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简要介绍变系数模型,并以变系数Cox模型为例,通过实际数据分析展示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实例基于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慢病管理数据,拟合变系数Cox模型,探索高血压人群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时变关联。结果显示,体重过低(BMI < 18.5 kg/m2)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但其关联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超重(23 kg/m2≤BMI < 25 kg/m2)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其关联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变系数模型能够捕捉到暴露因素对于结局的影响如何随着其他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