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 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 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目的 构建人源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 (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1B1, hOATP1B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 hMRP2)双转MDCKⅡ细胞株,验证其功能,并应用其考察创新药物2,3-双加氧化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 1-MT)的转运特性。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hOATP1B1和hMRP2表达真核载体pVITRO2-SLCO1B1-ABCC2,转染MDCKⅡ细胞,通过遗传霉素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确认目的蛋白特异性;利用该双转模型考察普伐他汀(不同pH环境和不同底物浓度)和1-MT的转运。结果 经电泳分析、双酶切、DNA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证明经遗传霉素筛选的MDCK-OATP1B1/MRP2细胞构建成功;pH=6.5时,普伐他汀在所构建双转细胞模型上转运最佳;在0~500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普伐他汀在该模型上的转运呈现浓度依赖性。1-MT在该细胞模型上无明显转运。结论 成功构建人源MDCK-OATP1B1/MRP2双转细胞株,发现1-MT既不是OATP1B1蛋白也不是MRP2蛋白的底物,该细胞株可用于OATP1B1/MRP2介导的外源性物质(如药物)和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的转运研究。
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文字健康素养及数字运用能力,探讨健康素养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联。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从上海市闵行区和长宁区8个社区中分别招募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值≥7.5%或空腹血糖测量值≥1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800名,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身体测量和HbA1c检测。患者的文字健康素养评估采用经过汉化、修改以及信度和效度评估的健康素养管理量表(Health Literacy Management Scale, HeLMS),算术能力评估采用汉化修改后的糖尿病算术能力测试表(5-item version Diabetes Numeracy Test, DNT-5)。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中,93.5%的患者具备一定的文字健康素养,HeMLS整体得分中位数为116(四分位数间距为108~120)。DNT-5整体答对率中位数为80%(四分位数间距为60%~100%)。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与文字健康素养水平及算术能力均有显著关联,性别和收入水平与患者的文字健康素养水平关联密切。未发现患者HeMLS得分高低与HbA1c水平有显著关联(P=0.383),但DNT-5答对率越低、HbA1c值越高。DNT-5答对率最低组HbA1c中位数为8.3%(7.7%~9.4%),显著高于中间组的8.2%(IQR:7.5%~9.2%)和最高组的8.0%(7.5%~8.8%)(P=0.009)。论 本次上海社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较高,且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类型以及收入水平有显著关联,算术能力可能是比文字健康素养更为重要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影响因素。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中单次输注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后神经肌肉阻滞时间。方法 100例全麻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组再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共计4组,分别为罗库溴铵开腹组(OR组)、顺式阿曲库铵开腹组(OC组)、罗库溴铵腹腔镜组(LR组)和顺式阿曲库铵腹腔镜组(LC组),每组25例。每位患者均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5 μg/kg和丙泊酚2 mg/kg,待意识消失后按组别分别静脉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或顺式阿曲库铵组0.15 mg/kg。记录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注射后第1个成串刺激(T1)出现的时间及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和25%的时间。结果 OC组和LC组相比,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组与OR组相比,推注罗库溴铵后T1出现的时间、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及25%的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36.2±4.0)min vs.(44.8±10.7)min,(41.8±6.8)min vs.(52.8±11.2)min,(49.5±7.5)min vs.(62.6±13.5)min]。结论 需警惕罗库溴铵用于腹腔镜手术时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延长,必要时进行肌松监测。
目的 探索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7例局部进展期(4例为T4N0M0,13例为T4N1M0)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碘-125粒子条放射剂量由碘-125粒子条放射区域分布计算软件(0.1版,复旦大学影像研究所)根据美国医学物理协会TG43U1近程放射公式计算。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无梗阻生存期和累计生存期。术后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4.0版评估。结果 碘-125粒子条累计剂量(r=5 mm,240天)为164.19~170.05 Gy,平均为167.38Gy。平均、中位无梗阻生存期分别为(9.62±1.47)个月(95%CI:6.73~12.50)和(7.26±1.71)个月(95%CI:3.90~10.62),平均、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9.89±1.59)个月(95%CI:6.78~13.00)和(7.26±1.71)个月(95%CI:3.90~10.62)。患者术前、术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中2例患者发生3级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4级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支架再狭窄(5.9%)。结论 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是局部进展期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目的 了解重庆市慢病管理系统中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过去一年与糖尿病有关的就诊情况,包括首选就诊医疗机构、选择该机构的原因等。以社区就诊为参照,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比值(relative risk ratio, RRR)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前一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38.02%倾向县级以上医院就诊,有36.78%倾向药房/诊所就诊,有25.21%倾向社区就诊。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医保类型、治疗方式的人群就诊倾向存在差异。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RRR=2.39, 95%CI:1.20~4.78)、收入水平高(RRR=3.37, 95%CI:1.44~7.88)、申请到门诊特殊疾病医疗保险(RRR=3.32, 95%CI:1.72~6.42)、同时采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RRR=5.02, 95%CI:1.15~22.00)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在县级以上医院就诊,而不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结论 重庆市2型糖尿病患者倾向于在县级以上医院就诊。2型糖尿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重要病种,患者主体尚未转移到社区接受服务。
目的 观察中轴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spondyloarthropathy, SpA) 患者骶髂关节功能磁共振成像肌及骨质改变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iemens aera1.5T磁共振扫描仪,用高通道体表线圈,对符合2009年中轴型血清阴性SpA诊断标准的38例患者进行骶髂关节磁共振扫描,观察肌及骨质改变情况。根据磁共振成像,将入组患者分为肌水肿阳性组及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磁共振图像骨质改变进行影像学评分,包括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评分(SPARCC)以及骶髂关节骨质结构性改变评分(SPARCC SSS)。分析两组间影像评分的统计学差异,将患者骶髂关节周围肌受累范围分为0~12等级,对肌水肿受累范围不同等级与上述指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结果 38例患者中28例(73.68%)患者具有明显肌水肿,竖脊肌22例(57.89%),臀肌13例(34.21%),髂肌11例(28.95%),闭孔内肌5例(13.16%),梨状肌5例(13.16%),其他4例(10.53%)。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髓水肿及结构性改变;肌水肿阳性组及阴性组两组间SPARCC (t=2.28,P=0.03)、SPARCC SSS (t=3.37,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ARCC (P=0.00,r=0.67)、SPARCC SSS (P=0.01,r=0.47)均与肌水肿受累范围存在正相关。结论 骶髂关节周围肌水肿为中轴型血清阴性SpA磁共振检查的重要征象,伴有肌炎性水肿者骨质改变更严重。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型小鼠进行全基底膜铺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成像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耳蜗长度计算耳蜗所处的频率位置,最后用图形处理软件对突触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对照组小鼠和实验组小鼠的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前、后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对照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每个内毛细胞通过5~30个突触与耳蜗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连接,靠近蜗轴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较大,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较小。靠近柱细胞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偏小,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偏大。实验组小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后第2天听觉测试结果显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阈值升高30~40 dB,2周后再次测试显示阈值恢复正常,但是ABR的Ⅰ波波幅下降46.1%,且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结构数量也减少了41.3%。 而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没有明显丢失。结论 听觉阈值功能测试对判断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不敏感;而听觉阈上功能测试对评价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相对敏感。
目的 评估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3月至2015年10月出现的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经肝动脉置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1例溶栓过程中联合支架植入,3例合并脾动脉盗血行脾动脉栓塞。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1% (31/34)。2例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肝动脉1年、2年、3年及5年通畅率分别为82%、73%、57%和57%。患者的无阻塞中位生存期达94个月。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式。
目的 分析住院Graves病患者骨代谢状况及131I治疗后骨代谢指标的转归。方法 收集315例Graves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代谢特点,并与300例健康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随访131I治疗后1年的Graves病患者60例,分析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Graves病患者骨转化指标(OCN、P1NP、β-cTX、尿钙/肌酐)增高,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转化指标呈正性相关,与全髋BMD (Z值)呈负性相关,与腰椎、股骨颈BMD (Z值)则未见线性相关。131I治疗后1年的Graves病患者骨转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MD部分上升。结论 Graves病患者骨转化增快,BMD下降,131I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高骨转化速率得到遏制,BMD部分恢复。
目的 观察地氟醚用于支撑显微喉镜下声带手术对复苏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支撑显微喉镜下声带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地氟醚组(D组,n=20)和七氟醚组(S组,n=20) 。记录手术结束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逗留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呛咳反应和拔管后咳嗽事件;记录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麻醉前(T0)、置入硬喉镜(Tlary)、呼气末吸入麻醉药达1.3 MAC时(T1.3mac)、呼气末吸入麻醉药达1.3 MAC后1 min( T1.3mac+1)、送入PACU(Tpacu)、拔管即刻(Textu)、拔出气管导管后1 min(Textu+1)、5 min(Textu+5) 和出PACU(Tdis)。结果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地氟醚组拔管时间比七氟醚组早4.6 min(P<0.05); 地氟醚组PACU逗留时间比七氟醚组晚5 min(P<0.05);地氟醚组拔管时呛咳发生率为100%,高于七氟醚组的55%(P<0.05),拔管后两组间咳嗽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围术期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氟醚用于显微喉镜下声带手术利于患者术后快速苏醒,地氟醚组患者拔管时呛咳的发生率高于七氟醚组,但持续时间短暂。
目的 分析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共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病理学形态和预后。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78例(59.5%),女性53例(40.5%);有症状者59例(45.0%),无症状者72例(55.0%);肿瘤位于左后纵隔61例,右后纵隔69例,前纵隔1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98例(74.8%),VATS辅助胸部小切口手术5例(3.8%),开胸手术28例(21.4%)。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行姑息性切除外,其他均完整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理类型显示良性神经鞘瘤98例(74.8%),神经节细胞瘤24例(18.3%),恶性神经鞘瘤2例(1.5%),神经纤维瘤2例(1.5%),副神经节瘤2例(1.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2例(1.5%),神经母细胞瘤1例(0.8%)。术后随访12~95个月,平均53个月,1例PNET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1例恶鞘姑息切除术后20天死亡,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瘤存活至2016年1月。结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绝大部分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但恶性肿瘤则预后较差。
目的 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 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分别为43.29(95%CI:22.51~83.28,P=0.000)、3.822(95%CI:2.37~6.16,P=0.000)、1.714(95%CI:1.07~2.75,P=0.025)、2.692(95%CI:1.19~6.07,P=0.017)、7.158(95%CI:3.83~13.37,P=0.000)和27.77(95%CI:13.79~55.93,P=0.000)。结论 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本研究对国产牛心包补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绵羊肺动脉及降主动脉补片植入模型,以4只羊作为实验组,在肺动脉干和降主动脉干两处共植入8枚国产牛心包补片;以2只羊作为对照组,在肺动脉干和降主动脉干两处共植入4枚进口牛心包补片。术前对所有动物进行常规生化检查,术后第1个月、第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第3个月时进行取材,比较两组植入补片的内皮化、炎症和钙化程度等。结果 (1) 所有动物均存活,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 超声心动图第1个月、第2个月的结果显示肺动脉和主动脉补片内无缝合处漏血、无钙化、无血栓形成、无赘生物、无明显动脉瘤样扩张;(3) 肉眼观察两组补片均无内膜增生,厚度和韧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补片内膜光滑,均无肉眼可见的钙化和异物。(4) 微生物学检测提示两组补片均未出现微生物感染,均有良好的内皮化,均有炎症细胞浸润,坏死、钙化程度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牛心包补片在绵羊肺动脉和主动脉补片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肝脏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糖和脂质代谢,血浆蛋白的合成和对内外源性毒物的解毒作用等。目前肝脏的慢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肝脏依靠肝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两大途径参与肝损伤的修复。然而,我们对肝卵圆细胞的起源、特异性标志物、信号通路的调控等方面依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一些研究通过运用新的分离技术和基因系谱追踪技术对肝卵圆细胞的起源和生物学功能有新的发现。本文较详尽地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综述。
高水平的糖酵解是癌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即M2型丙酮酸激酶(M2 type of pyruvate kinase,PKM2)。除此之外,PKM2还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以及细胞周期进展、促进肿瘤形成和侵袭迁移等蛋白激酶活性。同时,PKM2受多种转录因子、癌基因蛋白和中间代谢产物等复杂因素的调控。大量研究表明,PKM2在肿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PKM2展开相应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自人的印迹基因群11P15.5被发现以来,已被证明其与人体各种生理异常密切相关。而作为最早被鉴定的印记基因之一的非编码RNA分子H19 (lncRNA H19),不仅由于其与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罗素因综合征(SRS)相关,而且H19能够派生miRNA675的印记基因,与多种肿瘤相关,可产生反义编码的lncRNA 91H (功能尚不清楚)而引起学者关注。本文将首次从H19基因的印记属性、SNP变异、lncRNA属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信号轴等方面就H19基因在肿瘤发生进程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累及整个关节。软骨下骨作为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O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OA中软骨下骨变化的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OA中软骨下骨的病理变化,OPG/RANKL/RANK系统、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和脂代谢等因素对软骨下骨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OA中软骨下骨变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肌细胞因子(myokines)是由肌细胞合成和释放,发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因子及多肽类物质。肌细胞因子可作用于骨骼肌自身及脂肪、肝脏、胰腺、骨骼等多种组织器官参与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并影响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在维持机体的生物学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的肌细胞因子有数百种,其中鸢尾素(irisin)、肌联素(myonectin)、肌肉抑制素(myostat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等对机体糖脂及能量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上述几种代谢相关性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生理作用、作用机制及潜在临床应用。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是以单侧上肢远端肌萎缩起病为特点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早期因诊断技术限制及临床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较高。近年来由于肌电图和影像学检查手段发展,临床病例增多,平山病逐渐为人熟知。X线、CT可以清晰显示患者颈椎曲度、局部节段稳定性及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后纵韧带是否骨化,而中立位颈椎MRI示失连接现象及屈颈位MRI发现硬膜前移则是最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本文将对平山病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特点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影像学诊断技术及征象进行详细综述。
特络细胞(telocyte, T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分布于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脑等多种组织的间质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较小的胞体及较长的细胞延长部分(telopode, TP),其细胞延长部分呈现为粗细相间的串珠状,并与周围间质细胞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络。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特络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TC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