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热消融同步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的安全性、疗效及价值。方法 对单纯TACE疗效不佳的143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02个病灶(长径0.8~6.8 cm,中位直径3.3 cm)进行159次热消融同步TACE治疗。治疗程序为:先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接着超声导引下行热消融术(36次射频消融,123次微波固化治疗),最后行再次造影并超选择栓塞治疗(草酸铂+表阿霉素+碘油)。结果 同步治疗耐受性好,仅见轻微肝功能受损和血液毒性。严重并发症仅见2例肝脓肿、1例胸腔积液及1例胆道狭窄伴梗阻性黄疸。术中同步DSA可提高肿瘤影像显示率,精确确认肿瘤大小、数目及实际浸润范围包括卫星灶和微小转移灶;并可减少出血、局部残留、动静脉瘘及瘤道种植等并发症。本组同步治疗一次完全消融率达90.1%。中位治疗时间间隔8.3月(2~25月),1、2、3年生存率各为96.5%、87.4%、74.8%。结论 研究提示热消融同步TACE治疗肝癌安全有效,与单一治疗相比并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该法扩大了肝癌热消融的适应证,提高一次完全消融率。
目的 探讨柿叶中黄酮类提取物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行为学、脑内氧化应激及炎性机制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D-gal组)、柿叶黄酮低剂量组(D-gal+F40组)、柿叶黄酮高剂量组(D-gal+F80组)。D-gal组及柿叶黄酮治疗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1·d-1,连续用药60天建立衰老模型,D-gal+F40组和D-gal+F80组分别以40、80 mg·kg-1·d-1 的柿叶黄酮提取物灌胃干预。NC组与D-gal组以同样方法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及穿越平台次数;试剂盒测定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的表达。结果 与NC组相比,D-gal组衰老小鼠EL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脑内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D-gal+F40组和D-gal+F80组较D-gal组EL明显降低、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脑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同时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少。结论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明显改善亚急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脑内炎症水平,具有延缓脑衰老的作用。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处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后对其功能及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应的影响。方法 取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PA-MSHA体外处理后对DC表面分子、吞噬功能及T 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结果 PA-MSHA处理的DC其表面分子CD40、I-E表达显著上升,吞噬功能显著下降,由DC诱导的活化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PA-MSHA能有效促进DC成熟并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7个区外来务工人员5 855名,年龄18~65岁,居住时间均大于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饮酒行为现状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将平均每月饮酒≥1次定义为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 623份。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饮酒率为35.0%,其中男性饮酒率(54.3%)高于女性饮酒率(14.8%)。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饮酒率最高(57.1%)。在不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中,较高月收入(3 500~4 499元)者饮酒率最高(53.9%)。外来务工人员饮酒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从事行业、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吸烟和抑郁因子分值。结论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中饮酒率较高,我们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健康饮酒的宣教,避免和减少与饮酒相关疾病和伤害的发生。
目的 探讨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高LDL-C血症相关的血小板异常活化功能的改善作用,阐明他汀类药物降低临床事件的新机制。方法 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于华山医院门诊就诊人群中,纳入LDL-C≥4.14 mmol/L同时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 <1.7 mmol/L且未经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从体检中心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al platelet aggregation,MPAG),全血流式细胞检测法测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 (P-选择素)和PAC-1 (GpⅡbⅢa)水平。对患者予以标准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天),并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随访检测以上指标。结果 AT组共纳入40例,其中33例完成研究;对照组纳入并完成35例。两组人群基线资料(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血压、冠心病家族史、血糖)无明显差异;AT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TG、LDL-C均明显下降(P<0.05);基线时AT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对照组相似(33.03%±15.87% vs.29.05%±17.75%,P=0.102),采用他汀治疗2个月后,AT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基线显著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治疗前AT组CD62p和PAC-1均高于对照组(1.72±0.96 vs.0.90±0.77,P<0.001;4.33±2.42 vs.2.63±2.03,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个月后,CD62p和PAC-1分别为0.85±0.72和1.50±1.07,与治疗前比较,两者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临床上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高LDL-C相关的血小板活化。
目的 探讨HIV/AIDS相关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按照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原位杂交并结合临床资料对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收集的10例HIV/AIDS相关BL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活检腋下肿块4例、颈部肿块3例、腹股沟肿块1例、腹部手术切除肿物2例。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均显示IgM、CD20、CD19、CD79a、CD10、Bcl6阳性,CD5、CD21、CD30、EMA、Bcl2、CD3、ALK-1、TdT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90%,1例表达CD38及MUM-1,3例c-myc阳性,1例LMP-1阳性,突变型p53阳性表达5例。原位杂交EBER 示3例阳性;FISH示C-MYC基因断裂重组8例t(8;14)(q24;q32)。病理诊断:经典型BL 9例,浆细胞样分化BL 1例。结论 HIV-BL为高度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差,光镜下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相混淆,结合典型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有助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 归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探索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PICU的出科纪录,检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曾于PICU住院治疗的所有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回顾性收集病例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等信息。比较≤6月龄及>6月龄患儿的临床特征,对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结果 926例患儿列入研究,其中位年龄为4个月(IQR: 2.0~10.8个月),≤6月龄者占61.3%。18.2%患儿有基础疾病或早产史。咽红/咽痛(95.9%)、咳嗽(93.4%)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呼吸衰竭占39.7%、心力衰竭占33.7%,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多发(AOR=1.456,95%CI:1.009~2.107)。另外,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χ2=14.7,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21,95%CI:0.578~0.900)。≤6月龄患儿也较>6月龄者住院时间更长(χ2=18.2,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70,95%CI:0.660~0.900)。结论 PICU的患儿临床表现以咳嗽、咽红/咽痛、发热、呼吸急促为主,且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PICU严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基础疾病、早产史及≤6月龄不利于患儿的治愈或好转。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 cm vs.2.81 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 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 vs.7.5%,N3:27.6% 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 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 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 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目的 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 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为5%、10%、15%电纺纤维膜,分析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然后将VEGF按照0 ng/g、10 ng/g、100 ng/g、1 μg/g的质量比与Poly (CL-EC)溶液混合,电纺制备纳米支架。对混纺膜进行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间接溶血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检测。结果 根据Poly (CL-EC)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我们选用EC/CL比例为1∶6的10% Poly(CL-EC)与VEGF构建混合电纺膜。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证实Poly(CL-EC)/VEGF电纺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LDH释放试验、接触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试验显示该材料无细胞毒性、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很低的异物反应。结论 静电纺构建的Poly(CL-EC)/VE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够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目的 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小鼠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 及其受体CCR2在杏仁核脑区(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CeA)中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情况。方法 足底皮下注射CFA 20 μL,制作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用行为学方法检测小鼠的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和热刺激缩爪潜伏期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eA中MCP-1/CCR2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eA中CCR2蛋白的表达变化;选择CFA 7 天组,用免疫荧光染色来观察CeA中MCP-1/CCR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双标染色来定位表达MCP-1/CCR2的细胞类型。结果 造模1 h后小鼠同侧后爪机械性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显著降低(P<0.001),并能维持7 天以上;造模1 天后,CeA中MCP1 mRNA表达量增加(P<0.05),7 天达高峰(P<0.01),一直持续到14 天(P<0.05);CCR2 mRNA从造模6 h起表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eA中CCR2蛋白在造模后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上调,7 天达高峰(P<0.01),一直持续到14 天(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FA 7天组CeA中MCP-1/CCR2蛋白的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加,而且荧光双标染色显示MCP-1/CCR2蛋白主要与神经元核标记物(NeuN)共标。结论 足底皮下注射CFA能诱导小鼠产生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CeA中MCP-1/CCR2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且均在神经元表达,提示该部位表达增加的MCP-1/CCR2可能参与炎症性疼痛的维持过程。
目的 分析比较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和无功能腺瘤对男性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男性垂体瘤患者291例,根据临床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分为3组:A组为泌乳素瘤组,60例;B组为生长激素瘤组,54例;C组为无功能腺瘤组,177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年龄、瘤体大小、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泌乳素(prolactin,PRL)、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等激素水平。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48.0±14.2)岁,大腺瘤(瘤体最大径≥10 mm)占96%,T水平低下者占68%,高PRL血症者占62%,LH和FSH低下者各占15%和5%,且患者的LH水平为正常范围内的低值。A组血清PRL水平及重度高PRL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后两组(P均<0.05),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P=0.30)。FSH、LH和T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A组、B组和C组,而且A组与B、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尽管后两组间的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但B组的T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3)。 结论 泌乳素瘤对男性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明显大于生长激素瘤和无功能腺瘤,而且三者对LH的影响均大于FSH。生长激素瘤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导致T水平低下。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完全闭塞(100%)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近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因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证实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住院资料,并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电话随访生存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2 214例急诊冠脉造影患者中LMCA急性完全闭塞25例(1.13%),其中入院时出现心源性休克13例(52%),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32%),成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9例(76%),住院期间死亡8例(32%)。住院死亡组患者的心源性休克(100%)、急性肺水肿(100%)、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3%)、术中心肺复苏(50%)、术后心功能衰竭(5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压(81/50 mmHg)显著低于生存组。心源性休克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2)。结论 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死亡率极高,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成功的PCI可能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目的 研究中药红景天(Rhodiola Rosea,R)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nol,ISO)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N组);ISO模型组(ISO组);红景天保护组(R组);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O)阳性对照组(PRO组)。采用皮下注射ISO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心电图改变、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LVEDP、±dp/dt max)的变化,测量各组心肌缺血面积(myocardial ischemia area,MIA),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 ISO组心电图J点改变大于N组(P<0.05);与ISO组相比,R组的±dp/dt max有明显升高(P<0.05),MIA明显减少(P<0.05),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 红景天对ISO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清除受损心肌细胞内自由基有关。
目的 研究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患者滑膜组织来源的类成纤维细胞对人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Raji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来自ONFH患者滑膜组织的原代类成纤维细胞,随后将其与Raji细胞共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Raji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Raji细胞中P53、P21及CD9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ONFH滑膜来源的细胞为贴壁的类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中的Raji细胞增殖速率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只培养Raji细胞)。相对于单独培养组,共培养24 h后,P53、P21及CD9的表达量分别为0.82(P<0.05)、1.75(P<0.05)及1.99(P<0.05),48 h后,则分别为0.72(P<0.05)、1.03及0.56(P<0.05)。结论在共培养条件下,ONFH患者滑膜组织来源的类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调控Raji细胞中P53、P21及CD9的表达来促进Raji细胞的增殖。
目的 修订工作场所健康文化和组织健康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评价。方法 在参考国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增加了7个条目。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选取1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976人;采用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进行信度评价,采用结构效度进行效度评价。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问卷回收有效率92.6%。工作场所健康文化量表保留了20个条目,分为个体健康文化、直接领导不良健康行为、直接领导的不利健康影响、直接领导的有利健康影响以及单位整体健康文化等5个维度;组织健康量表保留了9个条目,仅有一个维度。信度方面,工作场所健康文化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24~0.908;除直接领导不利健康影响和单位整体健康文化两个维度外,其他维度的重测信度均>0.5;分半信度方面,除直接领导的不利健康影响维度外,其他维度的分半信度均>0.7。组织健康量表的信度较好,Cronbach′α系数为0.893,重测信度为0.554,分半信度为0.855。效度方面,两个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9.051%和56.224%。结论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改善。
目的 观察川芎嗪能否通过激活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方法 40只雄性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生理盐水腹腔注射(n=10)、高脂饮食+生理盐水腹腔注射(n=10)、高脂饮食+川芎嗪每天100 mg/kg体重腹腔注射(n=10)、普通饮食+川芎嗪每天100 mg/kg体重腹腔注射(n=10)。每天1次,持续8周,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和主动脉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Nrf2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Nrf-2的mRNA表达。结果 川芎嗪可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喂养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膜厚度比,增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SOD和GST含量,增加主动脉组织中的总Nrf-2蛋白和核Nrf-2蛋白含量,增加Nrf-2 mRNA相对表达量。结论 川芎嗪通过促进Nrf-2 mRNA的表达和核内转位,提高主动脉组织Nrf-2的因子浓度,进而促进下游各种抗氧化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结合股骨髁解剖锁定钢板、异体骨移植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采用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异体骨移植治疗的19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4例膝关节),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主观满意指数 (satisfaction index,SI)、股胫角度改变及膝关节活动度,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9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46.9个月(17~80个月)。所有患者X线片均显示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KOSS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有效矫正(矫正范围:12.83°±2.31°,P<0.01),主观满意指数达到87%±6%,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缩窄性心包炎患者行再次心包剥脱术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评价中远期生存率、并发症以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12年11月,13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1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16~62岁,平均43.5±15.7岁)在我科接受了再次心包剥脱术,两次手术间隔4~480个月,平均(133.9±135.1)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 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1例。8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再次心包剥脱术,其中3例同期行瓣膜手术。术后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心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 全组1例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呼吸机撤机困难、急性肾功能不全以及肺部感染)。全组术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术后第4年死亡,死于顽固性心功能不全。1例失访,其余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率91.7%。随访18~134个月,平均(68.2±35.9)个月。术后NYHA Ⅰ级1例,Ⅱ级7例,Ⅲ级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首次术后症状曾有明显缓解者与无明显缓解者相比,再次手术后生存率(60% vs. 100%,P=0.043)以及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的比例(0 vs. 85.7%,P=0.001)均明显不如后者。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相比,术后生存率较高(100% vs. 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术后CVP、术后心功能分级、手术时间以及总输血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缩窄性心包炎再次心包剥脱术的手术风险较大。首次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者再次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体外循环下行再次心包剥脱术更加安全、彻底。
目的 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运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单纯累及二尖瓣的IE患者28例,占同期手术治疗单纯累及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24.1%。切除瓣体及瓣缘赘生物后,行缘对缘缝合2例,穿孔缝合2例,前叶植入人工腱索5例,前叶三角形切除6例,后叶楔形切除16例,植入人工二尖瓣成形环28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即刻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示25例无反流,3例轻微反流。随访28例,随访时间15~111 (54.7±34.2)个月,无复发,无再次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1~87 (26.6±27.9)个月,无反流9例,轻微反流18例,轻中度反流1例。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IE具有满意的中长期疗效。对于二尖瓣结构未被严重破坏的IE患者,可尝试二尖瓣成形术。
目的 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60例BAV狭窄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行升主动脉瓣替换加主动脉替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的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升主动脉内径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部分患者行CT检查,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死亡3例(5%),出院的57名患者随访到53例,随访率92.9%。随访时间平均(20.3±18.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为28~47 mm,平均(38.2±4.1) m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内径为26~35 mm,平均(31±2) mm;EF为0.49~0.71,平均0.6±0.2,无出院后死亡病例。结论 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如其主动脉窦管部内径仍在正常范围内,可考虑行AVR加升主动脉替换术,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降低,术后近期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与Bentall术相近。
目的 利用同步辐射类同轴X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对大鼠肝脏样本进行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类同轴相衬成像技术在肝脏细微结构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 随机将6只C57BL大鼠分为两组,一组麻醉后直接开腹取肝脏标本,另一组麻醉后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置换肝脏血管内血液,结扎肝脏血管及胆管后取出肝脏标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后在上海光源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站线BL13W1上进行成像,并与病理图片比较,随后对两组血管成像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管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使用空间分辨率为0.37 μm的电荷耦合感光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注入生理盐水置换肝脏血管内血液并经干燥后,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能清晰显示大鼠肝脏的肝小叶结构,能分辨肝小叶中央静脉、肝板、肝窦间隙等显微解剖结构。 结论 同步辐射类同轴相衬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大鼠肝脏血管及肝小叶微细解剖结构,对软组织脏器成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肝纤维化及肝肿瘤早期血管成像研究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的 比较利用两种不同上皮细胞的组织工程学技术培养片状细胞层体外构建尿道的方法,探索修复长段尿道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切取雄性新西兰兔2 cm2左右的尿道黏膜和包皮,用酶分解获得上皮细胞后扩增培养成片状细胞层来构建尿道。培养出的片状细胞层裹在导尿管上继续培养进一步观察其完整性、张力以及强度。结果 经过2~3周的扩增培养,两种上皮细胞都能形成完整的并具有一定张力的片状细胞层来构建尿道。病理学(HE染色)显示片状细胞层与天然的尿道黏膜和包皮上皮结构类似。给予一定的作用力与导尿管共培养1周后,片状细胞层仍具有完整性。而包皮来源的片状细胞层培养时间最短且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厚度。结论 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可以获得应用于临床的片状细胞层构建的尿道。包皮来源的细胞可能更加适合于长段尿道的修复。
目的 介绍Meta分析中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方法的应用。方法 首先介绍了Meta分析中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方法,再通过利用咖啡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文献为例,具体说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方法。结果 利用实例说明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和限制三次样条法在Meta分析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应用,数据分析由Stata软件中的 “GLST”、 “MKSPLINE”等命令来完成。共检索到12项关于饮咖啡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文献,包括39 943名病例数和577 458名对象;12项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包含7 909名病例和9 461名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每天多饮一杯咖啡,罹患前列腺癌风险降低为原来的0.992 (95% CI:0.986~0.999),有临界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暴露为连续变量时,Meta分析中提供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呈现暴露因素不同剂量水平与结局之间的关系,使结果更丰富,值得在肿瘤或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推广应用。
药物是治疗癫的一线手段,抗癫药物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从1978年以前上市的传统抗癫药物,到1993年以后上市的新型抗癫药物,抗癫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近年一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未来有望用于临床;某些可能具有抗癫作用的靶点、机制及通路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药理机制上对历代抗癫药物及其可能的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与综述。
尿道中段悬吊术是中到重度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的最佳治疗选择,合成材料吊带是尿道中段悬吊术最常用的材料,而该手术后的并发症(如吊带侵蚀、疼痛、尿道感染等)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尿道中段悬吊术及合成材料吊带的产生与发展、比较了不同种类合成材料在吊带的规格、力学性质、材料、编制方法、涂层上等因素的区别及其与上述并发症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师在合成吊带的选择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