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复旦学报(医学版)》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11年, 第3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 全选
    |
    论著
  • 郭常安 阎作勤△ 董健 张键 姜晓幸 陈峥嵘
    . 2011, 38(02): 9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胸腰椎肿瘤行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治疗的经验,对切除术式分类、手术技术的改良等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9月我科17例胸腰椎肿瘤的患者行全脊椎切除,切除的方式有全脊椎碎块切除、全脊椎大块切除、全脊椎整块切除,随访6~33个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8 h,平均失血量1 360 mL,术后复发2例,内固定断裂返修1例。结论 全脊椎切除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有效手段,将解剖学概念和肿瘤学理念结合应用,对切除方式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比较和分析治疗效果。
  • 刘凌晓 姬巍 王建华 颜志平 曾昭冲 王小林△
    . 2011, 38(02):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胰腺癌肝转移患者不同方案治疗模式疗效的评价,探讨胰腺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的模式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影响胰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模式进行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10.6个月,1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37.0%,2年生存率14.9%。影响全组胰腺癌肝转移生存的单因素有:KPS(karnofsky)评分,治疗前CA199水平,首次治疗前后CA199变化,治疗前分期,有无原发灶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年龄,性别,血红蛋白水平,有无黄疸和淋巴结转移。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变化和化疗方案在胰腺癌的生存中并没有明显影响。在全组102例患者中,多次介入者的MST较单次介入者长7.7个月(16.7 vs. 9.0个月,P=0.000),其1年和2年的OS分别为67.2% vs. 29.7%和42.7% vs. 9.5%。治疗前有原发灶切除术的患者MST较无手术史者长4.2个月(13.2 vs. 9.0个月,P=0.024),1年和2年的OS分别为63.6% vs. 34.0%和22.7% vs. 12.6%。有放疗者的MST较无放疗者长3.0个月(13.0 vs. 10.0个月,P=0.673),1年和2年的OS分别为54.5% vs. 32.7%和27.3% vs. 11.7%。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手术可以使胰腺癌肝转移死亡风险下降78%(P=0.001,95% CI:0.095~0.521)。结论 对于胰腺癌肝转移病例,介入治疗和原发灶的手术可带来生存获益,无明显证据提示联合放疗可带来生存获益。
  • 文彬 武俊青△ 张玉凤 俞尉 凌建春 寇林元 张建 罗迈
    . 2011, 38(02):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育龄群众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方法,在卢湾、徐汇、闵行3个区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育龄群众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并对知识态度进行量化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综合知识得分及态度得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500名对象,男性615人,女性885人,43.1%为20~25岁。研究对象的性病/艾滋病综合知识均数为52.17分,其中低于60分者占62.4%;对性病/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低。综合知识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历、职业、月收入、户口性质及性生活状况是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对象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歧视。性病/艾滋病态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历越高,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歧视越低;知识得分越高,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越低。结论 进一步加强对育龄群众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教,对学历较低、收入较低、农村的对象应重点宣教,普及性病/艾滋病的知识,从而改变他们对性病/艾滋病的歧视态度。
  • 吴子英 陈世益 李云霞△ 陈疾忤 华英汇
    . 2011, 38(02):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牵拉对兔跟腱组织学表现和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牵拉频率与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未施加电刺激,另两组施加电刺激腓肠肌以牵拉跟腱,电刺激频率分别为0.17和1 Hz。光镜下观察兔跟腱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牵拉4周后,1 Hz组Ⅰ型胶原明显减少,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加,但胶原总量减少。牵拉6周后,1 Hz组跟腱组织呈现出腱病病理学特征;0.17 Hz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Ⅲ型胶原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频率牵拉可造成跟腱腱病的发生,而低频率牵拉对受损跟腱可能具有修复作用。
  • 孙忠全 钱伟庆 盛璐 汪东亚 张豪杰 张正望△
    . 2011, 38(02):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常规剂量比卡鲁胺(50 mg/d)治疗我国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IPCa)患者的疗效。方法 遴选AIPCa患者44例,采用常规剂量比卡鲁胺(50 mg/d)进行二线内分泌治疗。以血清前列腺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作为主要疗效评估指标,PSA下降≥50%为治疗有效,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常规剂量比卡鲁胺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SA总有效率为38.6%(17/44),中位有效时间5个月。治疗前出现氟他胺撤除综合征(flutaminde withdrawl syndrome,FWS)者以及入组PSA水平较低者(≤20 ng/mL),有效率高于无氟他胺撤除综合征者和PSA较高者(64.7% vs. 7.4%,61.1% vs. 23.1%)。另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氟他胺撤除综合征者和入组PSA水平较高者(>20 ng/mL)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度(P=0.044 9,0.025 2)。结论 常规剂量比卡鲁胺(50 mg/d)作为二线内分泌治疗方案应用于中国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前是否有氟他胺撤除综合征及入组PSA水平可能是预测疗效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
  • 陈健;蔡华 袁政安 张涛 王丹 吴寰宇 于淼 裘巍 赵根明 顾宝柯△
    . 2011, 38(02):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和收集上海市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期间确诊的全部甲流病例等疫情数据,对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上海市2009年5月25日发现首例输入性甲流确诊病例,截至2010年4月30日,全市共报告甲流确诊病例3678例,其中住院病例331例,死亡1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归类,轻症病例3 551例,重症病例98例,危重病例29例。所有确诊病例中有234例属境外输入病例。76.6%的甲流确诊病例为30岁以下的青壮年,并且以学生为主。重症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男女性别比为2.38∶1。结论 上海市甲流的流行经历了由输入性到本土流行两个阶段,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 倪颖勤 姜春晖 徐格致△ 时乐 笪翠娣
    . 2011, 38(02):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王丽 刘泽兵△ 罗金芳 董军明
    . 2011, 38(02): 131-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src和c-me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ncer,TPC)中的表达及其与TP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5例TPC切除标本中c-src和c-met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样方法检测16例TPC原发性TPC和淋巴结转移性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c-src和c-met在TP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9%和97.1%,与其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P<0.001)。c-src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0 2,P=0.001 7);c-met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相关(P=0.015 5)。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c-src和c-met在淋巴结转移性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原发性癌,但两者在原发性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性癌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rc和c-met的异常表达在TP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与TP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 徐康 孙莉△
    . 2011, 38(02):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LASIK手术患者41例,分为实验组(21例,41眼)和对照组(20例,40眼),LASIK术后给予4.88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g/L氟米龙滴眼液,每天4次,共2周。实验组给予bFGF;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均为每天4次、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干眼的症状体征包括模糊感、干涩感、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ST)、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测量两组患者的视力、像差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模糊感、干涩感、ST、BUT无明显差异,bFGF组FL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球差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0.05),两组间球差值、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RMSh与术前相比显著上升(P<0.05),术后2个月时RMSh 稍有下降。bFGF组RMSh值比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能改善LASIK术后干眼,能促进角膜伤口的愈合,对术后总高阶像差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球差、慧差没有影响。
  • 张光明△ 钱刚朱明
    . 2011, 38(02):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高龄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中非通气侧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 mRNA的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探讨CPAP对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肺通气下年龄>65岁的肺癌开胸手术患者28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CPAP组(n=14)。对照组在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CPAP组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给予CPAP(压力3~5 cmH2O,1 cmH2O=1.02 Pa)。在单肺通气开始和通气2 h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非通气侧肺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从灌洗液中收获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标准作PCR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 mRNA的表达。结果 单肺通气2 h后,对照组比CPAP组非通气侧肺肺泡灌洗液中IL-8和IL-1β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单肺通气中非通气侧肺给予适度的CPAP可以有效减少高龄肺癌患者肺泡灌洗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抑制肺局部炎症反应,对非通气侧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实验研究报道
  • 毛斌 徐岚 沈莉 鲍志民 赵根明△
    . 2011, 38(02):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乳腺癌健康教育对妇女乳房自检与乳房筛查行为的影响。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长征两镇4个居委2 302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群抽样法将两镇设立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并对干预组真如镇1 156名女性进行乳腺癌健康教育,1年后对两镇妇女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在健康教育之后,真如镇女性的乳房疾病知识宣教率由41.4%上升到54.5%,有意识定期到医院乳房体检者由61.5%上升到81.5%,有定期在家乳房自我检查的意识和行为者分别由53.5%和34.3%上升到75.9%和52.8%,而对照组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针对广大妇女预防乳腺癌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其主动到医院体检及在家自检的意识,同时提高了乳腺疾病知识的普及率。
  • 郑惠如 金美玲△ 任涛 张镭 储以微
    . 2011, 38(02):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ytosine-phosphorothioate guanine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刺激后,CD4+CD25high Treg细胞及IFN-γ、IL-12的变化,评价不同时间点CpG ODN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NSCLC患者20例,分别抽取患者化疗前(d0)、化疗后第3天(d3)及第7天(d7)外周血3 mL,分离PBMC。每份PBMC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CpG ODN 2006刺激,对照组不做干预。经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high Treg细胞百分比,并取上清液检测INF-γ和IL-12(pg/mL)。结果 实验组CD4+CD25high Treg细胞百分比在d0、d3、d7分别为(2.22±0.66)%,(2.09±0.44)%和(2.08±0.48)%,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IFN-γ在d0、d3、d7分别为(40.64±5.90)、(40.57±5.80)和(45.30±4.78)pg/mL,d0和d7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d3时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IL-12在d0、d3、d7分别为(41.02±6.65)、(39.41±7.41)和(45.75±12.46)pg/mL,d0和d3时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d7时变化不明显(P>0.05)。动态观察对照组,d3时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点,而后逐渐回升;实验组在d7时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仍持续下降;实验组的IFN-γ值呈现升高趋势,d7和d0、d3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实验组IL-12值在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即化疗前d0与化疗后d3、d7比较,以及d3与d7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值均>0.05)。肺癌患者化疗次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目与CpG ODN对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及IFN-γ、IL-12的分泌作用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pG ODN能有效下调CD4+CD25high Treg细胞,刺激INF-γ的分泌,优化肺癌患者抗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有利于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肺癌患者即使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CpG ODN仍能下调CD4+CD25high Treg细胞和刺激INF-γ的分泌,发挥抗肿瘤作用。
  • 陈文钧△ 许耀 卢建熙 周则红 马晓生 姜建元
    . 2011, 38(02):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磷霉素多孔生物陶瓷复合体,为临床植骨并减少感染发生提供更好的选择。方法 将磷霉素溶液与多孔生物陶瓷浸泡,风干。测定生物陶瓷吸附磷霉素能力以及测定吸附后多孔生物陶瓷理化性能上的变化。结果 生物陶瓷吸附一定量的磷霉素后,理化性能测试提示其钙磷比和压缩强度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生物陶瓷能吸附磷霉素,其理化性质吸附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 临床经验交流
  • 张军△ 周伟 徐振东 丁晓楠 梁伟民
    . 2011, 38(02): 15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在麻醉诱导前预注布托菲诺对全麻诱导时芬太尼诱发咳嗽的抑制效应。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双盲研究。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麻醉诱导前预注布托菲诺组或等量生理盐水组(对照组)。观察外周静脉快速注射3 μg/kg芬太尼(3 s内)所诱发的咳嗽发生情况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即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布托菲诺组仅有2位患者出现轻中度咳嗽(2.5%),而生理盐水组则有26位(32.5%)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其中轻度为5例(6.25%),中度为14例(17.5%),重度为7例(8.75%)。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前预注布托菲诺不影响插管前HR和MAP,但可以降低气管插管后HR和MAP的升高。结论 布托菲诺显著降低全麻诱导时注射3 μg/kg芬太尼所诱发的咳嗽反应。
  • 谭剑敏△ 金辛良 徐丹枫 高赟 周伟民 张涛亮
    . 2011, 38(02):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阻挡网篮配合激光碎石术治疗非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121例非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病例随机分为2组,58例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oscopic lithotripsy,URL),其余63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作为对照。URL组用WOLF硬性输尿管镜,配用自制阻挡网篮连接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机后进行碎石,术后留置D-J管,ESWL组采用多尼尔Cigma双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进行碎石。结果 URL组和ESWL组的一次碎石成功率分别为93.1%和93.7%,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1%和90.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RL组和ESWL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15±2.3)min和(33.5±6.4)min,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1%和69.8%,URL组优于ESW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RL组出现1例输尿管穿孔,ESWL组出现1例包膜下血肿。结论 对非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输尿管镜下阻挡网篮配合激光碎石术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加速结石排出,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
  • 方法技术
  • 邱志兵 钟良△ 陈佳婕 戎兰 陈坚
    . 2011, 38(0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表达IL-10的重组乳酸杆菌。方法 人工合成信号肽系列后与IL-10基因连接后克隆到干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 casei)整合型表达载体pIlac的lac启动子下游,得到重组质粒pIlac-sp-IL10,电穿孔转化L. casei CECT 5276。挑选转化后的耐药菌落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抽提染色体DNA,PCR及测序鉴定证实IL-10基因是否整合到L. casei的基因组中,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表达。结果 IL-10基因整合到干酪乳酸杆菌的基因组中;重组L. casei产生的目的蛋白部分分泌进入培养上清。结论 IL-10在L. casei CECT 5276中得到了分泌表达。
  • 综述
  • 范凡(综述) 卜丽萍△(审校)
    . 2011, 38(02):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作为近年新兴的活体成像技术,已成功用于观察各种小动物模型及人类浅表组织。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该技术显现出独特优势,如非侵入性、观察连续性、高分辨率、实时性、价格优势等,使充分利用模型动物进行实时连续心血管形态功能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对UBM的特点进行介绍,并就其在动脉粥样斑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心脏发育和引导穿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高陈(综述) 彭龙开△(审校)
    . 2011, 38(02): 172-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新技术的应用,该病已得到有效地诊断和防治,但新的问题仍不断出现。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张琦祺 高俊鹏(综述) 蔡定芳△(审校)
    . 2011, 38(02): 17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近30%的卒中患者存在抑郁。卒中后抑郁可阻碍患者康复进程,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可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治疗PSD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探讨其疗效、机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 短篇报道
  • 李晓亮 黄娜 高俊 刘丹 刘韶华 杨小东△
    . 2011, 38(02):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