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 Vol. 47 Issue (4): 584-586      DOI: 10.3969/j.issn.1672-8467.2020.04.019
0
Contents            PDF            Abstract             Full text             Fig/Tab
品管圈(QCC)在提高口腔医务人员四手操作质量中的应用
张艳 , 孙扬 , 周倩蓉 , 毕玮 , 余优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 上海 200032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口腔医务人员四手操作质量从而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规范口腔医务人员四手操作流程。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利用品管圈制定合理对策并实施。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四手操作医护配合不默契率由80.95%降低到61.91%,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由42 min降低到21 min,有效进步率为50%。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口腔医务人员四手操作的质量,从而缩短了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QCC)    四手操作    口腔护理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ur-hand operation of dental medical staff
ZHANG Yan , SUN Yang , ZHOU Qian-rong , BI Wei , YU You-cheng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of dental medical staff and thus shortening the waiting time of patients.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 QCC and standardized the four-h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dental medical staff.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used the QCC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Under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the uncoordinated rate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decreased from 80.95% to 61.91%.The waiting time of patients decreased from 42 min to 21 min, and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rate was 50%. Conclusions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four-hand operation of the dental medical staff, thus shortening the waiting time of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ork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four-hand operation    oral care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一种工作小组,其特点是由基层员工组成,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1],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2]。四手操作是一种口腔科现代化的管理操作系统,对口腔科医师和护士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技术,而且要求其能够与医师高度配合[3]。公立医院口腔患者人数多,流动快,口腔医务人员配置有限。因此应规范四手操作的流程,提高医护配合度,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以保证和提升治疗服务的质量[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于2018年4月起使用QCC管理改进四手操作的流程,在提高医护配合度、缩短诊疗时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资料和方法

对象和资料  2018年4月至9月选择我院门诊口腔科,开展了QCC的建立和实施。

方法  采用QCC的步骤(PDCA),通过P(plan)计划阶段: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D(do)执行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check)检查阶段:效果确认、标准化;A(act)改进阶段:检讨及改进,达到提高口腔护理四手操作质量从而缩短患者就诊时间的目的。

成立QCC  2018年4月选出科室内9位医师、4名护士、1名技师组成了QCC小组。各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对所备选的几个主题根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5, 3, 1”的评分[5],得分最高者为此次QCC活动的主题。由科主任作为辅导员,对整个QCC活动进行监督指导;科室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对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同时带领2名医师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及宣传;各圈员则负责依次完成实施计划中的每个步骤,分别负责效果评估、现况调查、原因分析及验证、成果资料整理。

统计学分析  圈员个人能力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SPSS 20.0)。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计划阶段

主题选定  提高口腔医务人员护理四手操作质量,从而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现况把握  收集了2018年4月查检数据, 共调查了200例患者,平均的就诊等候时间为42 min。其中医护配合不默契平均分钟数为34 min,累计百分比达80.95%。根据柏拉图原因分析,医护配合不默契是构成我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为此轮QCC重点改善对象。

目标设定  要因确认与对策拟定(1)综合各方面因素,本圈圈能力定为76%,根据QCC目标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得出预计改善口腔四手操作质量从而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幅度为47.6%。(2)圈员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鱼骨图确认了患者诊疗等候时间长的主要因素。从医护人员、就诊流程、环境、患者等方面确定各要因间互相影响、关联的有16个。通过讨论明确了3项重要原因:医护配合不默契、护士不熟悉操作流程和就诊流程不合理。(3)要因明确后,小组成员详细拟定对策,就圈能力、可行性、经济性进行评价,根据80/20法则,确定对策方案:不同医护轮流配合加强对流程的熟悉度;评估护士对业务的熟练度,定期培训;改善就诊流程。各对策明确实施时间、负责人,确保执行有效性。

实施阶段  (1)遵循四手操作原则[6],不同医护人员轮流配合加强对流程的熟悉度。四手操作过程中医师和护士采用舒适坐位,患者平卧于牙科综合治疗椅上,医护双手同时为患者进行操作,四手操作转变了护士传统口腔治疗中的“配角”观念[7],从被动等待医师医嘱变为主动为治疗做好安排,调动护士的灵动性,根据不同疾病的治疗布局,娴熟且忙而不乱地传递各种器械和材料,使医师专注于治疗,提高效率和质量[8]。由护士长合理排班保证每位护士与每位医师都有四手操作合作的机会,熟悉每位医师的工作习惯和操作流程。(2)评估护士对业务的熟练度,定期培训,制定培训计划表,组织护士参加口腔专科业务学习,开展实操训练。(3)改善就诊流程,诊疗区域实行初复诊分开、分流。合理安排预约患者,并做好心理安抚和解释工作。

效果评价  根据计划阶段设立的要求,QCC组员对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并据此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1)提高四手操作质量,缩短了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改善后圈员们在2018年5—7月分别抽样调查收集到的平均就诊等候时间是21 min,而改善前为42 min,医护配合不默契率由原先的80.95 %下降到了61.91%,达到了预期目标的105%,进步率高达50%。(2)提高了圈员的自我评定。圈员在QCC的活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个人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QCC手法掌握程度以及工作积极性。每位圈员根据自身情况对项目中每个项目进行评分,最低分1分,最高5分。圈员能力提高最高达2.42。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科室整体诊疗护理能力的提高(表 1)。在8项评价项目中,每项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 1 圈员个人能力提高表 Tab 1 Circle personal ability improvement table
No. Entry Before After Improvement Positive / negative P
Total Average Total Average
1 Problem solving 25 2.08 54 4.5 2.42 0.011
2 Personal quality 36 3 56 4.67 1.67 0.041
3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skills 33 2.75 55 4.58 1.83 0.033
4 Responsibility 39 3 57 4.75 1.75 0.023
5 Self-confidence 35 2.92 50 4.12 1.2 0.048
6 Teamwork 30 2.5 53 4.42 1.92 0.019
7 Quality control skills 22 1.83 51 4.25 2.42 0.009
8 Enthusiasm 31 2.58 57 4.75 2.17 0.016
讨论

伴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预防的重视及保健治疗的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口腔治疗的安全、舒适和便捷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四手操作通过医师和护理人员同时进行,无论是医师还是护士都能够丰富其临床经验,提高专业能力及水平[9]。在提升口腔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认同度也有所提升。现代化口腔专科医院,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人性化服务是人们对现代口腔专科医院的要求[10]。基于我院口腔科是门诊综合性科室,护理人员在配置上远不能满足医师的需求。通过本研究,我们看到了公立医院口腔科门诊推广四手操作的有利前景,对于今后临床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QCC是由一群工作相近或相似的人员共同组成的群体,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由下而上,运用各种手法持续从事问题的改善[11]。本工作通过开展QCC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医护配合度,缩短了患者的诊疗等候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QCC活动的实施缩短了口腔科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协作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力[12],所以QCC活动在口腔科开展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玉英. 品管圈在提高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质量中的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 27(8): 200-202. [URI]
[2]
吴芮, 潘丽珍, 郑晓燕, 等. 品管圈活动在口腔肿瘤术后口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32): 57-59. [URI]
[3]
徐彦彬, 李春年, 黄香河, 等. CEREC 3D椅旁CAD/CAM系统嵌体修复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体会[J]. 河北医药, 2015, 12(22): 3511-3513. [CNKI]
[4]
鞠雅琼, 徐晓明, 韩祥永, 等. 品管圈活动对牙周炎患者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评价[J]. 上海口腔医学, 2019, 28(3): 325-329. [URI]
[5]
杨灵志, 张燕, 谯丹, 等. 品管圈在提高口腔肿瘤皮瓣修复术后口腔舒适度中的应用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6(1): 8-10, 21. [URI]
[6]
朱敏. 口腔四手操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 医药前沿, 2017, 7(2): 61-62. [URI]
[7]
张秀珍, 郑静雅. 四手操作在口腔门诊治疗中应用的价值及护理配合[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 5(18): 100-101. [URI]
[8]
朱月红. 四手操作在口腔门诊应用的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35): 5530-5531. [URI]
[9]
熊飞燕. 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12): 1946-1947. [URI]
[10]
胡莉娜. 口腔护理四手操作在口腔门诊应用与推广[J]. , 临床护理, 2018, 8(20): 284-285. [URI]
[11]
修庆华, 李明兰. 品管圈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交接中护理管理的运用[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 5(31): 109-110. [URI]
[12]
杨艳君, 邢朝品, 李小丽, 等. 品管圈在降低血液病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 2019, 11(16): 21. [URI]

文章信息

张艳, 孙扬, 周倩蓉, 毕玮, 余优成
ZHANG Yan, SUN Yang, ZHOU Qian-rong, BI Wei, YU You-cheng
品管圈(QCC)在提高口腔医务人员四手操作质量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ur-hand operation of dental medical staff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 47(4): 584-586.
Fud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20, 47(4): 584-586.
Corresponding author
BI Wei,E-mail:bi.wei@zs-hospital.sh.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793,81670956);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8ZR14063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基金(2019ZSCX16)
Foundation item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870793, 81670956),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18ZR1406300)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2019ZSCX16)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