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44;
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00040
2. Shanghai Pudong Xua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1344, China;
3.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功能性便秘指非器质性病因导致的、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的便秘[1]。我国便秘发生率为2.0%~3.7%,大于6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15%~20%[2]。研究显示,骨科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可达50%,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可达65%[3]。长期卧床的住院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粪便在体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粪便干结,易引发功能性便秘。便秘反复发生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引起肛门直肠疾病,高血压患者用力排便甚至会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4]。
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是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发明的一种贴扎技术[5]。贴布主要含有医用亚克力胶、衬纸以及不含药物的防水弹力布,利用贴布本身的弹性回缩力从不同的方向拉起皮肤和皮下组织,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贴布具有优秀的透气和防水性,医用亚克力胶致敏性低,因此应用广泛。肌内效贴的主要作用包括改善淋巴回流、缓解疼痛、稳定肌肉关节、改善感觉输入等。通过长期实践,发现肌内效贴可以促进腹部的体液循环、增大皮下间隙、缓解腹腔压力,促进肠道蠕动。国际上也有初步研究报道了肌内效贴结合软组织松解对于脑瘫患儿便秘的疗效[6]。因此,本研究探讨肌内效贴是否可以改善长期卧床的骨科术后患者的功能性便秘。传统医学对于便秘的认识较复杂,总的来说无非寒、热、虚、实四端,简而言之归为阴结、阳结两类,而骨科术后患者大多伴随着偏于静止的、内向的证候,故属于阴结,需用助阳气的方式来调理[7]。《灵枢·官针》中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中藏经》言“灸则起阴通阳,针则行营引卫”,后总结为“针刺偏于清泻,艾灸偏于温补”[8]。艾灸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可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9]。本文旨在探究联合肌内效贴和艾灸治疗骨科术后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与入组标准 选取2019年1—12月入住上海市浦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且诊断为骨折术后功能性便秘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4岁,平均(63.18±10.68)岁。采用罗马Ⅳ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10]:(1)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2)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3)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4)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5)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6)排便少于每周3次。
纳入标准 (1)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2条或多条的便秘患者;(2)术前近1个月无便秘者,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术后);(3)年龄为18~75岁者;(4)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及治疗;(5)完全知情并同意参加该项研究者。
排除标准 (1)器质性(如胃肠道梗阻)或药物引起的便秘;外科手术(如胃肠道手术)后的便秘;(2)有盆底功能障碍病史;(3)有严重痔疮或肛裂;(4)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5)患有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精神障碍;(6)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本研究经上海市浦东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件号:(2018)伦理审字(WZ-009)号],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研究方法 随机分组、分配隐藏与盲法试验开始前采用SPSS 26.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与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纳入编号逐一对应,并根据随机数字的降序排列,按每组20例编组,重新根据入组编号升序排列,得到受试者的分组编号。准备40个密封、不透光的信封,信封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内有患者分组编号纸笺,将信封按照书序编码。试验实施者在打开信封前不知晓分组,按照患者的入组先后一次性发放信封。由于本研究的干预特点,试验开始后治疗实施人员和患者均知晓自己所属分组,但对本研究的评估者实行盲法。
干预措施 1个疗程为每周干预5天,持续2周。对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包含健康教育、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食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等。所有患者每天接受常规的骨折术后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每天康复训练持续1 h。
对照组由医师于卯时(上午5:00—7:00)艾灸,行悬灸,取穴于双侧天枢穴(脐中旁开两寸)、神阙穴(脐中),每日1次,每次20~30 min[11]。艾灸时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穴位,先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皮肤2~3 cm处熏烤,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艾灸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并询问患者感觉,调节施灸的部位与距离。
观察组配合每日艾灸治疗,艾灸治疗1 h后嘱患者先排空膀胱,取仰卧屈膝位,腹部放松。本研究选用Leukotape K型肌内效贴(国械备20160364,德国BSN Medical GmbH公司)。治疗师自脐下5 cm采用剪裁较细的窄贴布条(极细的“I”形)全程螺旋顺时针缠绕贴扎,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走向,用自然拉力,促进腹部肌肉收缩,以促进肠蠕动(图 1)。贴布于下一次艾灸前半小时揭下。
![]() |
图 1 腹部肌内效贴的贴扎示意图 Fig 1 Illustration of Kinesio taping applied to abdomen |
评价方法
数据收集时间点 患者正式入组当天,在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稳定时,询问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对患者进行评定,在首次干预开始前24 h内完成评定。患者完成一个疗程后的24 h内接受第二次评定。
评价指标 (1)首次自主排便时间。用于考察患者在接受肌内效贴联合艾灸治疗后到第一次排便的间隔时间。(2)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该量表为国内通用的评价便秘严重程度的量表,包括排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排净程度、腹部疼痛程度、每次大便时间、排便时需要帮助的类型、每24 h排便不成功的次数、便秘病程8个方面(根据从轻至重程度分为1~5分)。最高分30分,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3)便秘诊治效果。根据卫生部2002年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便秘诊治效果分为4级:①临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他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48 h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③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天,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④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质量控制
干预过程质量控制 所有试验实施者于研究开始前集中培训,使其知晓研究的意义和流程,通过测试后参与研究。肌内效贴的治疗由经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康复治疗师实施,艾灸治疗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实施。
资料收集过程质量控制 采用CONSORT标度进行数据收集的质量控制。研究者每天日间进行试验监督,晚间对已经完成的问卷进行统一检查,如发现遗漏或不符合研究的情况,及时找记录人员修改和补充。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双份录入交叉比对。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Shapiro-Wilk法检验数据的正态性,采用Leven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似然比χ2或Fisher确切法,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1)。
[x±s or n(%)] | |||||||||||||||||||||||||||||
Characteristics | EG(n=20) | CG(n=20) | Statistics | P | |||||||||||||||||||||||||
Age(y) | 64.45±6.65 | 60.40±16.37 | 1.025(1) | 0.312 | |||||||||||||||||||||||||
Gender | 3.750(2) | 0.105 | |||||||||||||||||||||||||||
Male | 15(75) | 9(45) | |||||||||||||||||||||||||||
Female | 5(25) | 11(55) | |||||||||||||||||||||||||||
Onset time(mo) | 53.85±37.71 | 55.15±36.93 | 0.110(1) | 0.913 | |||||||||||||||||||||||||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 0.680(3) | 0.878 | |||||||||||||||||||||||||||
Hip replacement | 10(50) | 11(55) | |||||||||||||||||||||||||||
Knee replacement | 6(30) | 5(25) | |||||||||||||||||||||||||||
Pelvic fracture | 2(10) | 1(5) | |||||||||||||||||||||||||||
Femoral fracture | 2(10) | 3(15) | |||||||||||||||||||||||||||
EG:Experimental group;CG:Control group;(1)t test;(2)Pearson Chi-square;(3)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
两组患者干预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为8、10、12、24、48 h内的患者数量分别是8、1、4、5、2和0、0、8、3、9,观察组有8例(40%)患者在8 h内进行首次排便,对照组则为0例。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表 2)。
[n(%)] | |||||||||||||||||||||||||||||
Groups | First voluntary defecation time | P | |||||||||||||||||||||||||||
< 8 h | 8 -10 h | 10-12 h | 12-24 h | 24-48 h | |||||||||||||||||||||||||
EG(n=20) | 8(40) | 1(5) | 4(20) | 5(25) | 2(10) | 0.001(1) | |||||||||||||||||||||||
CG(n=20) | 0(0) | 0(0) | 8(40) | 3(15) | 9(45) | ||||||||||||||||||||||||
EG:Experimental group;CG:Control group;(1)Fisher's exact test. |
两组患者干预后便秘临床评分量表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量表评分无差异,即两组患者的便秘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即观察组患者便秘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改善减轻(表 3)。
(x±s) | |||||||||||||||||||||||||||||
Time point | EG(n=20) | CG(n=20) | Statistics | P | |||||||||||||||||||||||||
Before intervention | 18.70±4.27 | 17.25±4.35 | 1.064(1) | 0.294 | |||||||||||||||||||||||||
After intervention | 7.55±3.62 | 13.80±3.27 | 5.720(1) | <0.001 | |||||||||||||||||||||||||
EG:Experimental group;CG:Control group;(1)t test. |
两组患者干预后便秘诊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数量分别是10、7、2、1和1、3、14、2,观察组有10例(50%)患者临床痊愈,对照组则为1例(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整体诊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表 4)。
[n(%)] | |||||||||||||||||||||||||||||
Groups | Treatment effects | Statistics | P | ||||||||||||||||||||||||||
Cured | Improved significantly | Improved | Null and void | ||||||||||||||||||||||||||
EG(n=20) | 10(50) | 7(35) | 2(10) | 1(5) | 20.66(1) | <0.001 | |||||||||||||||||||||||
CG(n=20) | 1(5) | 3(15) | 14(70) | 2(10) | |||||||||||||||||||||||||
EG:Experimental group;CG:Control group;(1)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在长期卧床的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针灸对便秘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但存在出血、感染等一定风险,难以保证患者的依从性[12-13]。而药物治疗主要是起即时泻下作用,治标不治本,停药后便秘即复发。因此,本研究选择康复医学的肌内效贴和传统医学的艾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8 h内首次排便率高于对照组,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也显示观察组的整体便秘诊治效果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为肌内效贴联合择时艾灸疗法促进骨科术后功能性便秘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现阶段有关肌内效贴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机制研究还未见报道,但从作用原理上分析认为肌内效贴与按摩治疗的效应是类似的。首先,腹部推拿按摩能缓解功能性便秘[14],这是因为按摩可以直接通过节律性的力学效应促使胃肠管径发生形态学改变,使肠内容物的性状改变,肠蠕动加快,肠动力加大,从而加快肠内容物的排泄。而本研究中贴布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走向,其竖向部分与腹内外斜肌的肌纤维方向部分重合,横向部分则与腹横肌的方向基本重合,肌内效贴产生的自然拉力可以协同肌肉的收缩[5],从而增强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对腹腔脏器的压缩效应,产生类似按摩的直接或间接刺激。缪文静等[15]发现,肌内效贴对腹肌收缩的辅助作用,该研究观察到自然拉力的“Ⅰ”型肌内效贴治疗对脑瘫患儿呼吸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自然拉力的“Ⅰ”型贴布可以通过辅助腹直肌的收缩来强化脑瘫患儿的腹式呼吸,经过8周治疗后患儿的呼吸频率显著下降、最长声时显著延长。再者,按摩还可以通过间接神经调控缓解功能性便秘[14],腹部按摩手法可以促进神经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16-17]。肌内效贴同样可以产生相似的作用,高频超声皮下间隙测量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可以持续增大贴扎部位的皮下间隙[18],体表皮肤被贴布抓起、产生褶皱后会持续对充满感受器的皮肤产生刺激,这有助于增强腹部的本体感觉输入,恢复本体感觉反馈,从而加强腹内脏器的神经传导和反射,改善肠道功能。除此之外,腹部肌内效贴还有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体内积存废物的排出等作用[19-20],这些作用综合起来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促进肠蠕动,从而改善功能性便秘。
本研究中的艾灸治疗在传统医学子午流注法指导下实施,与大肠经相对应的时辰为“卯”时(5:00—7:00),气血流经相应的经脉脏腑,气血大盛,此时大肠经当令,患者的脏腑、经络等各种机能都处于兴奋阶段,能更好地促进大肠的气血循环,进而有利于胃肠蠕动[14-16]。“卯”时取穴于双侧天枢穴、神阙穴行悬灸,所选用的穴位均为治疗胃肠疾病要穴,神阙穴为经络之中枢,经气之海,通过任、冲、督、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具有通腹行气、通便导滞功效。天枢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脐旁两寸,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遵循子午流注时辰“卯”时行灸可益气生血,综合调理人体气机以除便秘之疾。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肌内效贴联合艾灸治疗比单独的艾灸治疗效果要更好。40%的患者在接受肌内效贴治疗后于8 h内排便,而单独接受艾灸治疗的患者则至少到10~12 h时才首次排便,临床差异显著。另外,同时接受艾灸和肌内效贴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达50%,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仅接受艾灸治疗的患者,这表明肌内效贴联合艾灸治疗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患者排便,改善患者长期卧床产生的功能性便秘。这两种治疗产生协同效应的机制尚不明确,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可借助温和的热力振奋阳气,阳气旺则气化输布津液[21],而肌内效贴则加快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体内积存废物的排出[5],二者在功效上相辅相成,但具体机制还需要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肌内效贴联合艾灸治疗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技术,操作简便,实施安全性高,适应证广泛,患者可接受程度高,可避免西药存在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是一项较为实用的康复特色技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不够大,未计算患者的饮食情况,未控制患者的运动量。另外,由于康复科住院来自不同医院,很难实现规范的术前康复评定。现阶段肌内效贴的材料尚未纳入医保,需要患者自行购买,贴扎的专项治疗内容也未进入医保,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设计更加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完善患者的术前评定,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也为医保覆盖该项经济、安全、有效的特色治疗技术提供依据。
作者贡献声明 蒲兵兵 研究设计,数据采集,论文构思、撰写和修订。唐超,蒋曙鑫 患者招募,数据采集,论文修订。王鹤玮 数据统计和分析,论文修订。叶红 研究设计,论文构思和修订。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孙冬梅, 郭丽, 赖新生. 芒针深刺中脘穴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7): 812-814. [CNKI]
|
[2] |
文致来. 便秘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 右江医学, 2013, 41(4): 614-617. [CNKI]
|
[3] |
吕婧, 岳辰, 温阳阳, 等. 骨科手术术后便秘防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19): 54-57. [CNKI]
|
[4] |
CHINZON D, DIAS-BASTOS TR, MEDEIROS DSA, et al.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São Paulo, Brazi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Curr Med Res Opin, 2015, 31(1): 57-64.
[DOI]
|
[5] |
中国肌内效贴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 43(2): 97-108.
|
[6] |
ORHAN C, KAYA KO, KAYA S, et al. The effects of connective tissue manipulation and Kinesio Taping on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Disabil Rehabil, 2018, 40(1): 10-20.
[DOI]
|
[7] |
陈烨文, 孙达. 中医学辨治便秘思路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8): 178-181. [CNKI]
|
[8] |
高志平. 艾灸源流说[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 16-19. [CNKI]
|
[9] |
王仙, 姜云, 胡月. 艾条灸法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妊娠剧吐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 2015, 14(3): 279-281. [CNKI]
|
[10] |
方秀才. 罗马Ⅳ诊断标准在慢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12): 1321-1323. |
[11] |
邓肖英. 子午流注择时艾灸合摩腹治疗习惯性便秘48例疗效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4): 635-636. [CNKI]
|
[12] |
张声生, 沈洪, 张露, 等. 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 2017, 58(15): 1345-1350. [CNKI]
|
[13] |
唐伟峰, 唐晓军, 杨巍.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0(6): 880-884. [CNKI]
|
[14] |
刘彦芬. 腹部按摩治疗卧床患者便秘68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09, 31(6): 891-892. [CNKI]
|
[15] |
缪文静, 吕智海. 肌内效贴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呼吸功能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 10(3): 207-209. [CNKI]
|
[16] |
钟文, 黄慧芬, 孙巧玉. 穴位按摩护理改善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17): 174-177. [CNKI]
|
[17] |
王振东, 韩升祥, 杨旭东, 等. 穴位按摩治疗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3): 237-238. [CNKI]
|
[18] |
余波, 祁奇, 陈文华, 等. 不同贴扎方式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其改变皮下间隙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3): 296-300. [CNKI]
|
[19] |
郭奎奎.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肌内效贴对大学生颈肩肌筋膜炎的影响[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20] |
孙菲, 田树峰, 杨晨, 等. 肌内效贴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 38(3): 235-239. [CNKI]
|
[21] |
党保玲, 韦红英, 刘叶兰. 中医艾灸对术后便秘护理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35): 199-200. [CN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