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复旦学报(医学版)》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颜芷昕, 宋娜娜, 丁小强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750-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14
    摘要 (459) PDF全文 (392) HTML (299)   可视化   收藏

    钾离子在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及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处于动态平衡,它是细胞内液含量最丰富的阳离子,在细胞外液含量却很少;在亚细胞结构中,钾离子在胞核的浓度最高,细胞基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次之。细胞内钾离子参与细胞形态维持、酶活性调控及能量代谢、遗传物质的生物合成、细胞增殖与死亡、修复和迁移、免疫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同时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失衡和肿瘤、急性缺血损伤、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纠正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失衡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综述近年细胞内钾离子稳态的基本情况和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调控机制及生理和病理意义。

  • 论著
    中国大动脉炎多学科慢病管理共识专家组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633-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01
    摘要 (452) PDF全文 (422) HTML (303)   可视化   收藏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起病早、病程长、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大动脉炎慢病管理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因此,我们制定了国内首部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为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规范诊治流程、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疾病预后。本共识的主要观点为:(1)大动脉炎发病早、死亡率高,要重视疾病的早期筛查,重点人群为中青年伴血压异常、脉搏减弱或无脉、颈痛或颈部血管杂音;(2)建议采用2022年ACR/EULAR分类标准诊断大动脉炎;(3)全面评估的内容包括疾病活动性、血管损伤及血管损伤相关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疾病危险程度、合并症以及生命质量;(4)建议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采用Kerr评分;(5)建议进行全面的血管评估,超声、MRA、CTA和PET/CT等均可作为大动脉炎诊断和随访评估的影像学方法;(6)MRA显示管壁增厚、T2加权高信号以及管壁强化,CTA显示血管壁增厚、强化、低衰减环,PET/CT显示管壁SUV值升高均提示管壁炎症;(7)建议在疾病诊断和随访中根据临床表现及受累血管部位、严重程度进行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评估;(8)大动脉炎治疗应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在多学科诊疗前提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模式,实现全病程达标治疗;(9)糖皮质激素(GCs)是诱导缓解的基础用药,需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来实现疾病缓解,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10)建议血运重建在内科充分抗炎治疗后疾病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s,MDT)共同商议制定决策,术后仍需序贯内科的治疗与评估;(11)建议有妊娠需求的患者由MDT团队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机,并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密切监测与随访;(12)建议疫苗接种在疾病稳定期进行;在使用GCs和DMARDs期间可以接种灭活疫苗,但避免接种活疫苗;(1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相关学科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大动脉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医护患三方协作,实施全生命周期疾病管理模式。

  • 方法技术
    欧颖晖, 吴寒, 雷哲, 史昕, 徐蒨, 石珂清, 刘学源, 方珉, 王修哲, 蔡小龙, 楼菁菁, 刘兴党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753-7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17
    目的 前瞻性评价基于NeuroGamTM Brodmann分区定量技术研究99mTc-ECD SPECT脑显像早期诊断早期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能力。方法 纳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过筛选的24例受试者,包括MCI组患者18例及健康志愿者(NC组)6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科进行99mTc-ECD SPECT脑显像,并使用NeuroGamTM技术对脑显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Brodmann分区的4-11、17-25、28、31-32、36-40以及44-47等共29个大脑皮层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5.3±8.4)岁,其中MCI组男性受试者7例,女性受试者11例,平均年龄为(67.1±7.0)岁;NC组男性受试者2例,女性受试者4例,平均年龄为(59.8±10.4)岁;MCI组与NC组受试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平均值为22.6±5.1,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平均值为25.5±3.7,MCI组受试者MoCA评分平均值为20.8±4.5,NC组受试者MoCA评分平均值为28.2±0.8;MCI组受试者MMSE评分平均值为24.3±3.6,NC组受试者MMSE评分平均值为29.0±0.6,MCI组与NC组受试者的MoCA评分与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MCI组与NC组受试者29个Brodmann分区的脑血流灌注值对比中17R、18R、19R、39L、39R 5个Brodmann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值分别为68.0、59.3、54.2、50.0、54.0和72.7、64.8、60.6、59.7、5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dmann 17R、18R、19R、39L、39R 5个区域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15、0.856、0.866、0.764、0.759,其中17R、18R、19R区域的P<0.05。结论 17R、18R、19R 3个Brodmann区域脑血流灌注减低对诊断早期认知障碍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综述
    易婷, 米文丽, 王彦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6): 919-9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6.017
    摘要 (402) PDF全文 (264) HTML (248)   可视化   收藏

    瘙痒是一种可引起抓挠行为的不愉快的躯体感觉。许多皮肤疾病及一些系统性疾病等都存在慢性瘙痒的症状,顽固而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稳定可靠且能模拟临床的动物模型是瘙痒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筛选的基础。近年来,学界探索建立了多种瘙痒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瘙痒机制。本文总结了慢性瘙痒的小鼠模型制作和行为学评价方法,为今后开展瘙痒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佳丽, 林佳曼, 强火生, 严慧, 王鑫, 向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771-7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17
    摘要 (361) PDF全文 (176) HTML (197)   可视化   收藏

    磷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 近年来磷化氢中毒死亡人数不断上升, 对人类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但迄今为止, 磷化氢中毒尚无特效的解毒剂或急救、诊疗方法。本综述通过分析磷化氢的理化性质、中毒背景及中毒症状、急救治疗措施, 结合法医毒理学机制与检测方法, 以期为临床医师对疑似磷化氢中毒患者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吴冰洁, 马玲瑛, 项忆瑾, 张雯,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761-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15
    摘要 (360) PDF全文 (48) HTML (168)   可视化   收藏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西医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靶向药,但存在诱导缓解率低、血管病变持续进展的难题。中医学中大动脉炎属于“脉痹”范畴,中医对该病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及预防复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大动脉炎发病机制、医家学说及临床经验,提出了减毒增效理论,并基于大动脉炎分期进行病证结合探讨,形成大动脉炎“病证结合”中西医协同诊疗特色,为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供新的治疗模式和策略。

  • 医学经验交流
    赵凡桂, 符忠蓬, 严英榴, 孔凡斌, 黄晓微, 任芸芸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2): 255-2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2.015
    目的 研究静脉导管缺失(absent ductus venosus,ADV)胎儿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行高危超声检查诊断为静脉导管缺失的21例胎儿的超声图像和妊娠结局。根据Achiron等的新分类方法,按脐静脉-门静脉系统中分流部位进行产前超声分型:Ⅰ型为脐静脉-体静脉分流(umbilical-systemic shunts,USS);Ⅱ型为“静脉导管”-体静脉分流(ductus venosus-systemic shunts,DVSS);Ⅲ型为门静脉-体静脉分流(portal-systemic shunts,PSS);Ⅲ型分为Ⅲa型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s,IHPSS)和Ⅲb型肝外门-体静脉分流(ex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s,EHPSS)。通过查阅病史、收集影像学报告和电话随访妊娠结局至产后42天(活产、产后超声、肝功能检查或常规体检结果)的资料。结果 21例ADV胎儿分为3种类型:Ⅰ型(USS)10例(47.6%),Ⅱ型(DVSS)7例(33.3%),Ⅲa型(IHPSS)4例(19.0%)。USS型病例中有6例(60%)合并心脏增大;IHPSS型病例中2例(50%)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胎儿心脏增大;而DVSS型病例未合并心脏增大(P=0.012)。合并心内外畸形共16例(76.2%),在上述3种类型中分别为9例(90%)、4例(57.1%)和3例(75%)(P=0.288)。合并胎儿生长受限共3例,在上述3种类型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0%、28.6%和0(P=0.309)。妊娠结局:5例失访;9例引产,均合并严重胎儿畸形;7例活产,USS型、DVSS型和IHPSS型活产数分别为1例(10%)、4例(57.1%)和2例(50%)(P=0.077)。结论 本研究中ADV胎儿3种类型具有显著的超声特征。USS型胎儿合并心脏增大及心内外畸形率高,妊娠结局差;ADV胎儿的妊娠结局与分型及是否合并心脏增大和畸形有关。
  • 个案报告
    张云珠, 汪清, 张爱, 王梅, 毛亚男, 王宇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786-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19
    摘要 (347) PDF全文 (60) HTML (160)   可视化   收藏

    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G-EAC)是最常见的非HPV相关型子宫颈腺癌,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G-EA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病灶隐匿, 预后不良。G-EAC和HPV感染无关, 常规的宫颈防癌筛查难以发现, 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相比于HPV阳性的宫颈癌, G-EAC筛查手段局限, 早期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回顾1例G-EAC患者的诊疗过程, 结合文献和G-EAC临床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分析G-EAC临床表征和诊疗现状, 提示妇科检查及三级诊疗程序的重要性。

  • 论著
    王睿婷, 丁玉芹, 钟莲婷, 唐启瑛, 冒炜, 戴辰晨, 曾蒙苏, 周建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2): 196-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2.00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renal neuroendocrine tumor,PR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RNETs,4例行CT扫描,3例行MRI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PRNETs中,6例分化良好,G1和G2级各3例,分化差的G3级2例;双肾各4例,病灶平均直径(4.1±1.7) cm,范围2.0~7.0 cm;类圆形5例,形态不规则3例;囊变4例,出血6例,坏死2例,钙化0例。1例位于肾上极,7例位于肾门附近。分化良好的PRNETs淋巴结转移1例,脉管癌栓1例。1例分化差的PRNET伴脉管癌栓、肝脏、骨及淋巴结多发转移。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分化良好的PRNETs实质部分T1WI 3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T2WI 1例等信号,3例稍低信号;4例ADC图均呈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ENTs增强后呈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呈持续性强化,1例“快进快出”强化。结论 PRNETs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好发于肾门附近,CT平扫呈稍高密度,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NETs易囊变,增强后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易出血、坏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
  • 医学经验交流
    丁旻, 李佳旻, 洪群英, 毛若琳, 崔博, 马圆,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395-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12
    目的 探讨尼达尼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中心于2012年7月起参加全球尼达尼布治疗IPF的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INPULSIS ON),共入组10例IPF患者。1年研究结束后,继续追踪随访至今,共约9年。经揭盲分析后发现,试验组(尼达尼布组)6例,对照组(安慰剂组)4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绝对值及FVC%pre)、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re)、SGRQ评分的变化及急性发作次数,持续记录患者的生存状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FVC和DLCO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FVC下降趋势相对较缓,FVC%pre年下降率为2%,对照组为4.9%。DLCO的年下降率及SGRQ评分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8例患者病死,其中试验组4例(4/6),对照组4例(4/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试验组有生存优势,但由于病例数少,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6),多为腹泻、腹部不适。程度多为轻至中度。2例生存至今的受试者,1例服用尼达尼布至今,1例服用尼达尼布1.5年后因腹泻退出研究。这2例肺功能追踪发现,长期服用尼达尼布者FVC%pre更稳定,急性加重次数较少。而中途停药者8年时复查FVC%pre已下降24.8%,急性加重3次。结论 尼达尼布可能延缓IPF患者FVC的下降趋势及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急性加重,长期服用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方法技术
    徐亚东, 王惠, 严斌, 沈卫星, 庄一心, 宋超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441-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18
    目的 研究痔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尿潴留风险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159例痔术后未留置尿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方法筛选出尿潴留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痔术后需要留置尿管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此模型的准确性(C-index),通过内部验证评价模型。结果 该模型由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外痔切除、术后补液量和术后镇痛等7个变量组成,具有较高的C-index(0.841,95%CI:0.774~0.908)和校准曲线,内部验证组仍有较高的C-index(0.793)。临床曲线分析得出阈值率在0.02~0.83时,该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结论 痔术后尿潴留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痔术后是否留置尿管。
  • 论著
    王小林, 雷洋洋, 李建柯, 高珊珊, 蔡定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6): 916-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6.011
    目的 探讨燥湿解毒复方对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生长的影响,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判断该燥湿解毒复方治疗胰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C57BL/6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模型,将40只皮下荷瘤的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给药组[27.82 g生药/(kg·d)],中等剂量给药组[13.91 g生药/(kg·d)],低剂量给药组[6.96 g生药/(kg·d)]以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每天灌胃1次,共21天。实验过程中观测小鼠体质量变化以及荷瘤体积变化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测量各组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利用BATMAN-TCM、STRING、GEPIA 2数据库判断该燥湿解毒复方针对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及相关生物学通路,探索靶点分子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高剂量给药组和中等剂量给药组的小鼠肿瘤生长曲线较为平稳,低剂量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曲线则相对陡直。实验结束后测量发现高剂量给药组及中等剂量给药组小鼠瘤体质量分别为(0.16±0.08) g及(0.18±0.06) g,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瘤体质量(P<0.05)。高剂量给药组、中等剂量给药组及低剂量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50.00%、43.75%和28.12%(P<0.05)。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燥湿解毒复方针对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beta precursor protein,APP)、Polo样激酶1(Polo like kinase 1,PLK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碳酸酐酶2(carbonic anhydrase 2,CA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 beta,RARB)、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 1,NTSR1)和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etase,TYMS)。这些靶点蛋白在人体内参与调节骨吸收、细胞对维生素A的反应、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超氧阴离子的正向调节、苏氨酸磷酸化的调节、肝细胞再生、一碳代谢过程、RNA聚合酶Ⅱ对pri-miRNA转录的调控、柱状上皮细胞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EGFR和PLK1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 根据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模型及生物信息学结果,该燥湿解毒复方能抑制胰腺癌生长。
  • 医学经验交流
    陈默, 李佳佳, 陶祥, 朱辰琪, 董戌晖, 尧良清, 李勤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402-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13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同期发生的黏液性上皮化生和肿瘤(synchronous mucinous metaplasia and neoplasia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SMMN-FG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的14例SMMN-FG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 发病中位年龄为46岁(33~70岁),初发症状主要为阴道排液(8/14)及卵巢囊肿(4/14)。所有行HPV检查的患者(13/14)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4例行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保留卵巢。术后病理提示14例病变累及子宫内膜,13例累及宫颈,9例累及输卵管,9例累及卵巢,7例同时累及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及卵巢。8例患者进展为恶性肿瘤,术后接受辅助治疗。随访14~80个月,1例因复发死亡,13例继续随访中。结论 SMMN-FGT是一组同时累及女性生殖道多个部位的黏液性病变,阴道排液多为其首发症状,其宫颈病变与HPV感染无关。治疗以手术为主,合并恶性病变患者须行辅助治疗,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 论著
    杨宇, 林之光, 马晶晶, 康惠, 李情, 张梦雪, 马燕,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2): 166-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2.002
    目的 比较全颅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与其他挽救性治疗方案在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elapsed/refractory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R/R PCNSL)中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统计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初次R/R PCNSL患者相关资料,对接受含或不含WBRT挽救治疗的患者进行生存与预后相关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04例患者,37例接受WBRT治疗(WBRT组),67例仅接受单纯化疗(非WBRT组)。WBRT组与非WBRT组的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70.6%和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RT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6.1个月,非WBRT组中位PFS 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RT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8.8个月,非WBRT组中位OS 30.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蛋白水平和挽救治疗反应与PFS有关,KPS评分和挽救治疗反应与OS有关。结论 可以推荐WBRT作为初次R/R PCNSL的早期挽救治疗方法,相比化疗能获得更佳的PFS和应答率,但未见OS的明显获益。脑脊液蛋白>0.45 g/L、挽救治疗3个疗程内未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是对预后不利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个案报告
    张璇, 张晓春, 张蕾, 李明飞, 陈莎莎, 潘文志, 周达新,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2): 306-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2.024
    本文报道1例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指导下的双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提示为双孔型ASD(继发孔型),大小分别为12 mm和13 mm,两处相距约6 mm;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ICE引导下,成功应用20 mm小腰大边ASD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即刻ICE提示房间隔无分流,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良好,对周围结构无影响。
  • 论著
    郑芬, 周晓敏, 吴家雪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6): 837-8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6.001
    目的 探究聚(ADP-核糖)聚合酶9[poly(ADP-ribose)polymerase 9,PARP9]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UALCAN数据库、GEO数据库和72例配对肺腺癌组织样本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PARP9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以及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CRISPR/Cas9在肺腺癌细胞H1299和A549中敲除PARP9基因,通过慢病毒感染在PARP9缺陷的A549细胞中恢复表达PARP9,使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数据库分析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肺组织相比,PARP9在肺腺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PARP9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更短,且PARP9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ARP9缺陷显著抑制H1299和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恢复表达PARP9可以逆转该表型(P<0.05)。结论 PARP9在肺腺癌中高表达,高表达PARP9的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PARP9可促进肺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提示其可能是肺腺癌的一个重要原癌基因。
  • 论著
    李竹君, 陆娜, 于洋, 刘颖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326-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02
    目的 探寻负荷试验CT灌注成像中可以无创评估神经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法 取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在原位种植C6胶质瘤10、14、18天后行CT灌注成像,1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乙酰唑胺负荷前后进行CT灌注,收集并分析各项灌注生物标志物。再取各组鼠脑开展病理学检验,进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乙酰唑胺负荷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表面通透性(surface-permeability,PS)明显高于负荷前;随肿瘤种植天数的增加,CBF、CBV和PS百分比变化率随之降低,尤其是18天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对照组分别为119.5%±21.2%、125.6%±9.0%、816.2%±116.4%,而18天组分别为54.6%±2.0%、24.5%±4.3%、4.5%±0.8%;HIF1α、MMP2及VEGF阳性率和CBF、CBV、PS百分比变化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均 < 0.01)。结论 负荷试验CT灌注成像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CBF、CBV和PS百分变化率可以无创评价大鼠C6胶质瘤的侵袭性。
  • 综述
    李曹杰, 李嘉浚, 陈荣新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6): 889-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6.013
    摘要 (319) PDF全文 (565) HTML (229)   可视化   收藏

    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80%~90%的肝癌是从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发展而来。本综述着眼于肝纤维化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探讨肝纤维化成分(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化学和物理因素)通过相关途径影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进而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促进肝癌发生发展。

  • 医学经验交流
    张翀景, 张旭, 李得见, 狄黎卿, 宋宇琛, 田野, 周建华, 易诚青, 禹宝庆, 敖荣广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739-7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15
    目的 探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5例(15个椎体),男5例,女10例;年龄70~89岁,平均(76.7±5.8)岁。均采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单侧穿刺行PVP治疗。主要疗效指标: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微创经皮开路器穿刺成功需要的次数,主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天以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使用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次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优6例,良9例,优良率达100%,所有病例均为1次穿刺成功,无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1.7个月。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2±0.7、2.3±0.5和1.9±0.5,患者ODI评分分别为68.1±4.0、23.6±4.3和23.0±4.6,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4±0.3)cm、(2.7±0.3)cm和(2.6±0.3)cm。术后2天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结论 O型臂导航引导下PVP治疗中段胸椎OVCF,可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及安全性,在治疗中段胸椎OCVF中可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郭路, 刘晓程, 顾超, 李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529-5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08
    目的 探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1,SIRT1)激动剂对氧化应激损伤卵巢功能低下小鼠卵巢储备影响及SIRT1-cAMP通路的可能作用。方法 通过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及H2O2干预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颗粒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ELISA测定颗粒细胞雌激素分泌能力,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颗粒细胞功能性受体及雌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最后通过Res预处理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诱导建立的氧化应激损伤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模型小鼠,从动情周期、卵巢指数、激素水平、卵泡计数等方面评估Res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PCR检测小鼠卵巢组织环腺甘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结果 Res可以通过SIRT1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人颗粒细胞雌激素合成能力、功能性受体表达及雌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POI小鼠卵巢功能。卵巢组织内cAMP信号通路关键基因EPAC、RAP1b、RAP1a、PLCb3、CREB1、CAMK2αSIRT1表达升高。结论 Res可以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小鼠卵巢储备功能,SIRT1-cAMP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潜在作用机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正反馈作用。
  • 论著
    张蕾, 张晓春, 张源, 李明飞, 潘文志, 陈莎莎, 管丽华, 周达新,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376-3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09
    目的 探讨老年(≥60岁)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行经导管封堵预防脑血管事件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FO封堵治疗的患者共218例,年龄18~83岁,男性112例(51.4%),女例106例(48.6%)。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 60岁,n=180)和老年组(≥60岁,n=38)。收集和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资料、PFO封堵并发症并随访是否有脑缺血事件再发。运用Kaplan-Meier方法对所有封堵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其预后因素。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完成。术前老年组具有高危形态学PFO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36.8% vs. 20.0%,P=0.02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器械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为1.00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2和0.593),而老年组卒中复发和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则高于非老年组(P=0.029和0.007)。Log-rank检验显示老年组的无事件生存率低于非老年组(P=0.019),只分析卒中和TIA终点,老年组也低于非老年组(P=0.00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资料后,年龄≥60岁对于PFO封堵术后神经系统缺血性事件再发为独立于高血压和术前AF之外的风险因素(HR=1.237,95%CI:1.037~1.477,P=0.018)。结论 老年PFO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与非老年患者一样安全,在预防脑血管事件再发方面临床获益较年轻患者小,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筛选合适的老年PFO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 医学经验交流
    李清, 陈丽梅, 张宏伟, 高蜀君, 汪清, 张君, 隋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5): 717-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5.010
    摘要 (303) PDF全文 (60) HTML (18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绝经后女性在阴道镜术前局部应用复方沙棘籽油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非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对204名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拟行阴道镜检查的绝经后患者,结合医师建议与患者意愿,按照阴道镜术前是否阴道用药及用药类型分为4组:普罗雌烯组(G1,n=72);结合雌激素乳膏组(G2,n=13);复方沙棘籽油栓组(G3,n=47);未用药组(G4,n=72)。比较各组一般情况、阴道镜评分和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结果: 阴道镜术前平均用药时间为:G1组13.7天,G2组12.3天,G3组9.0天,G3组用药时间显著少于G1组及G2组(P < 0.001)。与G4组相比,G1、G2和G3组阴道镜评分较低,阴道镜检查满意度更高。G2和G3组阴道镜评分低于G1组,阴道镜满意度更高(P < 0.001)。4组在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结论: 绝经后女性在阴道镜术前局部应用复方沙棘籽油栓,用药时间更短,医疗费用更低,阴道镜检查满意度更高,且不影响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

  • 论著
    朱捷, 吴蕙, 顾梅秀, 潘柏申, 郭玮, 王蓓丽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1): 26-3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1.004
    目的 探究CD19+CD24+CD27+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和临床相关性。方法 收集23例SLE患者和23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以及血浆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两组人群外周血标本中的CD19+CD24+CD27+调节性B细胞与细胞内IL-10的表达水平,并将其细分为CD24highCD27+以及CD24midCD27+两个亚群,同时比较血浆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其与Breg细胞的相关性。检测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中Breg细胞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其与疾病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体内的两种Breg细胞均显著升高,分别为6.09%±2.61%和12.28%±4.90%,其细胞内IL-10表达也明显增强,且CD24highCD27+型Breg细胞内IL-10水平高于CD24midCD27+型亚群。患者血浆中IL-1β为(9.24±9.97) pg/mL,IL-10为(43.50±23.06) pg/mL,TNF-α为(11.26±7.48) pg/mL,IFN-γ为(12.83±7.27) pg/mL,较正常人均显著升高,且IL-10浓度与CD24midCD27+型亚群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外周血中两种Breg细胞均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存在关联,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后,患者体内的Breg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显著升高,其分泌的IL-10相应增高,免疫调控作用增强。经过治疗,两者显著下降,提示其具有反映患者疾病状态的潜在价值。
  • 论著
    王廷峰, 吴卫东, 陈军杰, 唐健松, 于鹤, 黄亮亮, 张一忠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697-7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09
    目的 探讨后鞘后入路,经脐缘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SIL-TEP)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4家医院施行的后鞘后入路SIL-TE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卡罗莱纳舒适量表、数值评定量表和手术切口满意测评问卷来评定生活质量、手术满意度和切口美容效果。结果 共纳入500例患者,其中男性450例、女性50例,平均手术时间:单侧56.6 min,双侧77.2 min。术中并发症中,腹膜破损150例,精索血管损伤4例,无大血管、输精管、肠管和膀胱损伤,无一例中转为常规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中,血清肿28例,血肿5例,阴囊水肿19例,尿潴留2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6、24和48 h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依次为2.6、1.7和0.6。术后半年生活质量量表中各项平均得分依次为:异物感0.008,疼痛0.016,活动受限0.002;手术满意度5分者479例,美容满意度平均9.9。平均随访13.9个月,期间疝复发3例,无切口疝和补片感染。结论 后鞘后经脐缘SIL-TEP安全可行,而且在术后疼痛、生活质量和手术瘢痕等方面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论著
    敖永强, 高健, 王帅, 丁建勇, 蒋家好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484-491,5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02
    目的 建立胸腺瘤人源肿瘤细胞(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PDC)模型,模拟体内化疗药物活性,筛选胸腺瘤有效化疗方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获取新鲜的胸腺瘤组织标本,于24 h内消化解离,得到存活胸腺瘤细胞并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建立PDC模型并稳定传代,选取7种不同的含顺铂化疗方案进行药敏试验,以观察不同药物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共收集19例胸腺瘤组织标本,成功建立胸腺瘤PDC模型8例,建模成功率为42%(8/19)。其中A型胸腺瘤1例,AB型3例,B2型3例,胸腺癌1例;Masaoka Ⅱ期3例,Ⅲ期3例,Ⅳa期2例。选取7种含顺铂的药物方案分别对胸腺瘤PDC模型(n=6、7、8)进行药敏测试,白蛋白紫杉醇、长春瑞滨或表柔比星联合顺铂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有效率较高,分别为6/8、6/7和5/6,且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1/7和1/6;而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有效率较低,分别为4/8、3/8、5/8和3/8,且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8、5/8、3/8和5/8。对1例不可切除胸腺肿瘤患者进行胸腔镜活检术,留取部分组织成功建立PDC模型,该患者PDC模型的药敏测试结果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具有强杀伤作用,后进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化疗后胸腺瘤较前明显缩小。结论 胸腺瘤PDC模型建立成功并用于模拟肿瘤体内药物活性的药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1例不可切除的胸腺瘤患者进行化疗并取得明显效果。胸腺瘤化疗推荐使用白蛋白紫杉醇、长春瑞滨或表柔比星联合顺铂方案。
  • 论著
    董晶, 商双, 高蜀君, 谢锋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2): 159-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2.001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跨膜蛋白33(transmembrane protein 33,TMEM3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观察TMEM33经RNA干扰后对宫颈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筛选出与宫颈癌相关的TMEM33基因,设计两条特异siRNA序列进行RNA干扰实验。实验分为3组:siTMEM33#1干扰组、siTMEM33#2干扰组、阴性对照组(非特异性siRNA)。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RNA干扰后宫颈癌SiHa/HeLa细胞中TMEM33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SiHa/HeLa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关键基因BCL-2Bax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特异性siRNA显著下调宫颈癌SiHa/HeLa细胞中TMEM33蛋白的表达(P<0.05);宫颈癌细胞增殖明显受抑,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周期S时相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关键基因BCL-2表达下降而Bax表达上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水平降低而P21水平升高(均为P<0.05)。结论 TMEM33经RNA干扰后,能明显抑制宫颈癌的细胞生长。TMEM33可能通过影响宫颈癌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来促进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 论著
    李莹莹, 华艳, 余克威, 鲍伟奇, 王瑜元, 胡健, 胡世红, 白玉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6): 905-9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6.010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干预前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行为学评分的相关性,及MCAO模型大鼠自然恢复过程及CIMT干预后的运动恢复情况与脑区激活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CIMT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在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对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在术后第7天和第22天,利用错步实验(foot-fault test,FFT)和平衡木实验(beam balance and walking,BBW)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估;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 PET/CT)对大鼠大脑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别将脑缺血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岛叶皮层、听觉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脑区后腹部海马、上丘和下丘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分别与左侧脑区的躯体感觉皮层、岛叶皮层和眶额叶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中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2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杏仁核、壳尾核、岛叶皮层和内嗅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右侧脑区的伏隔核和壳尾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与右侧内嗅皮层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MT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与双侧大脑半球的激活有关。CIMT促进脑缺血大鼠平衡功能的改善主要与右侧伏隔核的激活有关,其促进大鼠精细抓握功能的恢复可能与右侧内嗅皮层的激活有关。
  • 个案报告
    王露婷, 陆丽娜, 何大保, 刘小敏, 曹淑雅, 王素云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628-6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2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临床罕见,约占急性白血病的2%~5%。TEL-ABL1融合基因阳性主要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等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目前以病例报道为主,均提示预后不良。本例患者B淋系/髓系MPAL伴TEL-ABL1融合基因阳性为首次报道,我们给予针对淋系、髓系白血病化学治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经巩固化疗后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后因肠道排异反应死亡。
  • 论著
    石林, 翟长文, 袁存存,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369-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08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p16在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sinonasal mucosal melanoma,SN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ultimer法检测85例未接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原发性SNM组织中β-catenin、c-myc和p16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SNM中β-catenin、c-myc、p16表达阳性患者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7%、74.1%和76.4%,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c-myc阳性、p16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均 < 0.05),β-catenin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c-myc的表达与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4,P=0.027)。结论 SNM中β-catenin、c-myc、p16阳性表达是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c-myc阳性、p16强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较短,提示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SNM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论著
    马琼, 严琴琴, 石秀东, 侯钦国, 施裕新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499-5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04
    目的 探究艾滋病(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与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多重感染患者的临床与MRI影像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年9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39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与结核性脑膜炎(AIDS/CM/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与6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AIDS/CM)患者和4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AIDS/TB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头颅MRI影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IDS/CM/TBM组患者头痛的发生率高于AIDS/TBM组,抽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AIDS/CM组和AIDS/TB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82.0%)AIDS/CM/TBM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AIDS/CM/TBM组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水平均高于AIDS/CM组,脑脊液糖水平低于AIDS/CM组;脑脊液压力和脑脊液氯化物水平高于AIDS/TB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87.2%)AIDS/CM/TBM患者头颅MRI检查存在病灶,多发为主,呈脑膜炎和脑膜脑炎表现,脑叶病灶发生率高于AIDS/CM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或胶样假囊的出现率低于AIDS/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意识障碍及脑脊液糖≤1.85 mmol/L与AIDS/CM/TBM多重感染相关(P=0.009,0.005,0.002)。结论 AIDS/CM/TBM临床表现更重,实验室检查变化更显著,头颅MRI表现以脑膜炎和脑膜脑炎为主;头痛、意识障碍及脑脊液糖≤1.85 mmol/L对其诊断具有提示意义,有助于临床及时干预。
  • 方法技术
    鲍维廉, 尤科渊, 冯桂泽, 曹心悦, 沈晓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6): 979-986,10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6.020
    目的 建立具有抗炎和促肠道干细胞活性双效应评价功能的新型结肠炎小鼠模型。方法 将免疫功能缺陷的Il10-/-小鼠和具有干细胞示踪功能的Lgr5-EGFP小鼠进行杂交,得到Il10-/-Lgr5-EGFP小鼠。在SPF环境中,用3%的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该基因型小鼠形成慢性结肠炎,给予美沙拉嗪(50或150 mg·kg-1·d-1)作为阳性药物治疗组。治疗期间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记录结果。7周后,对小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进行ELISA检测,对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行RT-qPCR检测,对结肠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比较Lgr5-EGFP+细胞的数量。结果 美沙拉嗪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一线用药,对此模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小鼠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抑制了IFN-γ、IL-17A、TNF-α和IL-12/23 p40等炎症因子的血清水平及其在结肠组织的表达;修复了Lgr5+干细胞群的丢失。结论 具有炎症免疫和肠道干细胞活性双靶向效应评价功能的新型结肠炎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适用于筛选新型抗结肠炎药物。
  • 医学经验交流
    毛爱华, 王玉萍, 马芬芬, 龚佳懿, 姚炜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747-7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16
    目的 加强境外旅客医学观察隔离区感控管理,不断提高感控预防措施达标率,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方法 2020年3月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境外疫情开始暴发蔓延,作为境外旅客定点筛查医院,为防止境外输入病例造成医院感染,科室开展“提高境外旅客医学观察隔离区工作人员感控预防措施达标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合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等确定4项对策实施方案。结果 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境外旅客医学观察隔离区工作人员感控预防措施达标率,实施后工作人员感控预防措施达标率由原来的45.08%提升至91.54%,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标率为84.43%,进步率为108.8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境外旅客医学观察隔离区工作人员感控预防措施达标率,从而保障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 方法技术
    王坤, 金倞, 李骋, 田全凯, 张渌恺, 李铭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574-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15
    目的 探讨新一代双源CT结合Care kV技术在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triple rule out CT angiography,TRO-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拟行TRO-CTA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扫描方式分为A、B两组。A组CT扫描管电压由Care kV技术决定,B组采用固定管电压120 kV,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平均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显著低于B组[(20.42±9.60)mGy vs.(32.27±13.41)mGy,P<0.001)]。A组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显著低于B组[(525.28±240.12)mGy×cm vs.(944.20±408.36)mGy×cm,P<0.001)]。因此,A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显著低于B组[(7.35±3.36)mSv vs.(13.22±5.72)mSv,P<0.001)]。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远段除外,A组中其余血管CT值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B组(15.79±3.81 vs. 11.37±3.40,P<0.001)。除左前降支远段以外两组血管节段信噪比(sign-to-noise ratio,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肺动脉、主动脉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冠脉CNR普遍高于B组。A、B两组图像肺动脉、主动脉及冠脉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一代双源CT上采用Care kV技术进行TRO-CTA检查,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综述
    郁天泽, 裘卓琼, 李巍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4): 582-5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4.016
    皮肤菌群在维持皮肤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主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人体皮肤菌群的组成和特征,但这一技术存在偏倚和局限,且难以深入开展单个菌株的功能研究。培养组学通过高通量培养技术分离菌株,结合质谱技术和16S rRNA测序鉴定菌种,进而深入分析菌株功能,可以挖掘生理状态下皮肤菌群多样性,同时推动疾病状态下皮肤共生细菌物种和菌株水平的研究。健康人皮肤菌群培养组学增加了可培养的皮肤细菌数量,并揭示了皮肤菌群碳源利用模式的多样性和皮肤菌群的个体特异性。培养组学可以动态观察皮肤病治疗过程中皮肤菌群的变化,揭示维持皮肤菌群多样性对皮肤稳态的重要意义,并筛选得到在银屑病、皮肤慢性创伤等皮肤病治疗中有益的特定菌株。随着培养组学方法的完善及多组学联合运用的发展,菌群培养组学将成为皮肤病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 论著
    李笑笑, 陈涵, 李妍妍, 朱玉静, 张谭, 唐俊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 50(01):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3.01.008
    目的 探讨部分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Nav1.7、Nav1.8以及交感神经芽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8)和手术组(SNI组,n=18),于术后第3、7、14、21天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于术后7天和21天取术侧腰段DRG,分别检测Nav1.7、Nav1.8、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并且进行荧光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NI组MWT降低,且呈时间依赖性。SNI术后7天DRG中Nav1.7、Nav1.8、GAP43和TH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同步增加。免疫荧光半定量发现Nav1.7、Nav1.8、GAP43在SNI术后21天中大直径神经元异常表达增多。TH与Nav1.7、Nav1.8阳性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DRG内中、大型神经元的交感神经芽生及篮状结构与其Nav1.7、Nav1.8同步增加有关。这一现象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异常形成的因素之一。
  • 论著
    潘梦之, 赵剑秋, 宋颖, 陆晓英, 张贇和, 胡宝吉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690-6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08
    目的 评价红景天苷对脓毒症小鼠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C57BL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七氟烷麻醉下制备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手术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尾静脉给予1 mL生理盐水,实验组手术后尾静脉给予1 mL红景天苷(20 mg/kg)。各组小鼠尾静脉给药后12 h,取小鼠脾脏及外周血,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6、IL-2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与CD8+ 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检测趋化因子CXCL-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较假手术组小鼠脾脏及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2,IL-10水平显著升高;脾脏中CD4+与CD8+ 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趋化因子CXC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脾脏及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2、IL-10水平显著降低;脾脏中CD4+与CD8+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CXC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脓毒症时小鼠脾脏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红景天苷可显著改善脓毒症小鼠脾脏免疫功能。
  • 论著
    宋赛赛, 夏国宏, 尹峰, 汤妍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3): 345-352,3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3.005
    目的 比较人皮下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体外增殖、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获取上海市东方医院未患代谢性相关疾病患者的皮下和髌下脂肪垫组织,从髌下脂肪垫中分离原代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体外诱导成脂、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EdU检测人皮下脂肪干细胞(subcutaneous ASCs,Sc-ASCs)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infrapatellar fat pad derived stem cells,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的表达。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Sc-ASCs和IPFP-ASCs体外成软骨潜能。体内实验采用8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内侧半月板不稳术(destabilis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组和DMM手术后Sc-ASCs治疗组,DMM手术后IPFP-ASCs治疗组,通过大体观察、番红固绿染色及OARSI评分比较体内治疗效果。结果 人髌下脂肪垫组织中分离获得ASCs,形态呈长梭形,在体外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Sc-ASCs和IPFP-ASCs表面标记蛋白CD34和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较强。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IPFP-ASCs体外成软骨能力较强。体内大鼠实验大体形态学观察显示DMM组骨赘增多,软骨表面缺损,Sc-ASCs治疗组骨赘减少,IPFP-ASCs治疗组表面较光滑,无明显骨赘生成;番红固绿染色显示DMM组软骨层出现垂直裂缝且到达钙化软骨,Sc-ASCs治疗组关节面纤维化且软骨浅表层存在垂直裂隙,IPFP-ASCs治疗组软骨层较为连续,仅存在轻微纤维化;OARSI评分显示IPFP-ASCs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更好。结论 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效果优于Sc-ASCs。
  • 论著
    刘歆阳, 何梦江, 陈巍峰, 李全林, 周平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6): 924-9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6.012
    目的 探讨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S,PTPR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PTPRS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胃癌标本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TPR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运用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探索PTPR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运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对14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TPRS低表达与不良分化及神经浸润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TPRS低表达是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10对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配qPCR检测,发现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PTPR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胃癌细胞系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的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相比,胃癌细胞系中PTPRS普遍低表达。在SGC7901及HGC27两种细胞系中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TPRS表达干扰的稳转株,qPCR验证干扰效率。CCK-8实验发现,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对PTPRS干扰的胃癌细胞系进行EMT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PTPRS干扰后细胞出现N-cad、ASMA表达增加等表现。结论 PTPRS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PRS低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个案报告
    王刚刚, 周志杰, 王晓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808-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26
    腹腔游离体(peritoneal loose body,PLB)是一种发生在腹腔内的病变,临床少见且不易诊断,直径通常小于1 cm。大于5 cm的PLB在临床非常罕见,且PLB内的蛋白质组成尚未见报道。本文介绍1例腹腔内巨大PLB,并对其蛋白质组成进行研究。通过手术探查发现,患者腹腔内有一个白色椭圆形肿块(7.5 cm×5.5 cm×5 cm)。手术切除病灶后,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第7天出院。取部分肿块组织进行Masson和von Kossa染色,证实PLB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分散的钙化灶组成。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PLB内的蛋白质成分,根据检测结果推测Asporin蛋白(Asporin protein,ASPN)可能在PLB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论著
    钟明, 袁浩, 钱丰源, 朱红波, 伍雯, 蒋晓飞, 游庆华, 李永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49(05): 704-712,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8467.2022.05.010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850K芯片对乳腺癌组织进行检测,并分析DRD2甲基化状态。采用基因筛选、基因敲除和甲基化抑制等技术和方法,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和验证可能存在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 DRD2启动子区在乳腺癌组织中相较于正常组织表现为低甲基化。上调DRD2的表达后,乳腺癌细胞增殖增强,而下调DRD2的表达,乳腺癌细胞增殖显著降低。裸鼠实验发现,过表达DRD2可促进肿瘤生长和Ki67、CD31表达,下调DRD2可抑制肿瘤生长。体内外实验表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的表达受DRD2表达水平的影响,提示DRD2通过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在小鼠体内部分逆转了DRD2表达的下调,失去了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提示抑制DRD2甲基化促进了肿瘤的发展。结论 乳腺癌中DRD2启动子区发生低甲基化。DRD2通过ERK通路在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中发挥作用。